肉羊生产发展迅速,正朝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随着良种扩繁与杂交改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以及胚胎移植技术已在种羊场和规模养殖户中开始应用。随着肉羊营养调控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的进步,羔羊早期断奶、早期补料、全价配合饲料、快速育肥与健康养殖技术正在肉羊肥羔生产中试用,以实现我国肉羊良种产业化为目标的肉羊肥羔生产配套技术已经形成。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对推动我国肉羊规模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将产生重要作用。
介绍羊肉是羊的主要产品之一, 肥羔肉则以其鲜嫩多汁、肥美可口为肉中珍品。随着纤维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人类膳食结构的优化和营养水平 的提高, 世界许多国家的羊产业由生产羊毛为主转向生产羊肉为主,由生产大羊肉转向生产肥羔肉。发达国家的肥羔生产已开始走上了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的道路, 形成了包括繁育体系、育肥体系、加工销售体系在内的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肥羔生产体系。我国的肥羔生产起步比较晚 , 规模小 , 生产水平低 , 尚未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 与发达国家肥羔生产水平和国内外羊肉市 场的需求和发展相差甚 远 , 但从来兴起的“羊肉热”中, 可以看出我国肥羔生产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正在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只要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善于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立足实际, 发挥资源优势 ,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拉动 , 我国肥羔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
国内外肥羔生产现状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 , 由于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产量的迅速增加及纺织工业工艺技术水平的 提高 ,世界市场羊毛尤其是细羊毛的需求量下降。全世界羊毛产量连续三十多年一直在2.9 ix106 吨左右徘徊。与此同时, 由于国际市场上对羊肉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和羊肉价格的不断上扬 , 推动了羊肉特别是肥羔产业的迅速发展, 肥羔肉产量持续增加。肥羔生产在世界羊产业中已经占有主导地位。
肥羔持续发展的原因羊肉品质好与其他肉食品相比, 羊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钙、磷 、铜、锌等多种矿物质。特别是肥羔肉具有瘦肉多、肌肉纤维细嫩、胴体总脂肪含量低、肥而不腻 、膻味轻 、味美可口 、容易消化吸收等特点,尤其是羊肉胆固醇含量低。据测定,羊肉中胆固醇含量为 270 mg/ kg, 而成年羊肉为 600 mg/kg,牛肉为740mg/kg,兔肉为830mg/kg,鸡肉为 1170mg/ kg。
饲养成本低一方面,羊可以利用猪禽不能利用的天然草场牧草和农作物副产品 , 如秸秆 、秕壳等,生产高品质的蛋白质食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其饲养成本要低于猪和禽。另一方面,尤其重要的是生产羊肉要比生产羊毛的饲料转化效率 高 , 前苏联专家研究表明, 绵羊采食1千克干物质可以生产200~ 250克羊肉,若生产羊毛则只有3~22克,生产羊肉比生产羊毛饲料转化效率高出十几倍 , 而国际市场上的羊毛与羊肉的比价并没有这么高 。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长速度减慢, 蛋白质沉积下降,而转为脂肪沉积为主 , 由于羔羊时期生长 速度快 , 生产肥羔的饲料报酬要高于生产成年羊肉。据测定,羔羊时期的增重饲料报酬为 3 ~ 4∶1 , 而成 年羊则 为6~ 8∶1。羔羊从初生到10周龄的平均日增重为250克,在饲料条件差、四季温度和牧草生长变化大的我国北方地区 , 发展肥羔生产 , 到晚秋牧草枯 黄和严寒来临之际屠宰上市 , 能够充分有效地 利用草场 ,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羊群周转快羔羊当年屠宰可在短时间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通过生产肥羔,优化了羊群内部结构 , 增加了繁殖母羊的比重 , 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从而增强了羊群的整体生产能力。在羊群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 生产出更多的肥羔肉 , 因而对经营十分有利。国外实行专业化肥羔生产的国家羊群中母羊比例一般均在 70 %以上 , 新西兰专业化生产肥羔的羊群中母羊比例高达98%。发达国家肉羊的出栏率都很高,如新西兰67%,法国75%,英国62%,美国55%,我国仅30%左右。1
肉羊羔羊舍饲育肥技术羔羊育肥是利用羔羊周岁前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等特点而进行的育肥, 包括哺乳羔羊的育肥, 早期断奶羔羊的强度育肥, 当年羔羊的育肥。肉羊品种的选择, 杂交组合的筛选, 杂交方案的制定, 同期发期的应用, 普及常温人工授精, 冷冻精液的推广, 怀孕羊的科学饲养, 产羔期的缩短, 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 早期断奶的应用, 育肥类型的确定, 饲草的加工储备, 日粮的科学配合, 颗粒饲料的制造, 畜禽建筑的规范, 舍内环境的控制, 防疫制度的贯彻, 承包责任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肉品的初步加工等。
密集繁殖羔羊技术此种繁育体系的为解决大规模羔羊育肥羔羊数量不足的问题, 打破母羊繁殖季节性限制, 使其一年内均能发情、配种和产羔, 结合人工授精和集约化管理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羊的生产性能, 生产更多的羔羊。
两年三产繁育体系其羔羊生产效率比常规体系增加40%。具体安排是:先把羊群分成8个月产羔相互错开的4组, 每2个月安排1次生产;把配种时间确定在5月、1月、9月份, 则产羔时间为10月、6月、2月份;如果母羊在其组内妊娠失败, 则2个月后转入下一组参加配种。这样在育肥期相同, 每隔2个月就有一批羔羊上市。
三年五产体系该体系又称星式产羔体系。母羊妊娠期的一半是73d, 正是一年的1/5, 把羊群分成3组, 每年按配种、产羔、妊娠出现次数不等、但顺序相延的5期, 每期间隔7.2个月。母羊妊娠失败可转入下组再配。此体系中, 如母羊为每胎1羔, 则每年可获1.67只羔羊;如为每胎双羔母羊, 则每年可获3.34只羔羊。
三年四产体系其原理是按产羔间隔9个月计算, 每年若有4轮产羔, 则三年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做法是在母羊产羔后第4个月配种, 即10月、1月、4月和7月份产羔, 5月、8月、11月和2月份配种, 这样全群母羊的产羔间隔为3个月。
机会产羔体系在条件有利时, 如饲料和价格适宜时, 可安排一次额外产羔。具体做法是母羊配种后, 通过妊娠诊断, 对空怀母羊进行一次额外配种, 此体系对个体养羊者来说, 是一种很有效的快速产羔方式。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