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分析显示八目鳗并非“游动的时间胶囊”

cnBeta.COM 2021-03-12

  在过去150年左右的时间里,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现今八目鳗的生命周期反映了所有鱼类--因而也反映了所有脊椎动物的进化。然而,新分析的化石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八目鳗是一种类似鳗鱼的长鱼,它用它那类似吸盘的嘴吸附在其他鱼类的身上。嘴里的一圈牙齿会撕开宿主鱼的皮肤,这样八目鳗就可以吸食其中的血液。虽然成年八目鳗是自由游动的能看见东西的鱼类,但它们的幼体却是微小的盲虫状生物,它们钻进河床,然后以水流中带过的食物颗粒为食。

  由于此前发现的化石表明,成年八目鳗在过去3.6亿年(或更久)里变化不大,人们认为它们的生命周期也同样古老。科学家们因此推测,这些动物从底层居住的滤食性动物转变为自由游动的捕食者,是蠕虫类无脊椎动物最终演化成第一批脊椎动物鱼类的过程的残余。

  不过现在,在伊利诺伊州、南非和蒙大拿州发现的八目鳗幼体化石正在挑战这一理论。一些遗体化石包括一个卵囊,表明这些生物最近才孵化出来。而重要的是,它们看起来非常像微型的成年八目鳗,有完整的眼睛和带牙齿的吸盘嘴。换句话说,它们和今天的河床穴居幼体并不相似。

  根据这些发现,现在研究人员认为滤食性幼体阶段可能后来演化为适应淡水湖泊和河流生活的一种手段--原本,八目鳗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动物。

  “八目鳗并不像我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游动的时间胶囊,”芝加哥大学的迈克尔-科茨教授说。“对于理解脊椎动物多样性的深层历史来说,它们仍然是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它们也有自己的进化和专业化。”

  参与这项研究的还包括来自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和奥尔巴尼博物馆的科学家。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cnBeta.COM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