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小神兽”回笼校园,老爸老妈失魂落魄该咋办

科技日报 2021-09-12 作者:李丽云 衣晓峰

  近日全国各地高校和中小学陆续开学,“小神兽”们纷纷“回笼”,开始了又一轮求学之路。本来孙辈返校上学是件好事,但有许多老人却感到十分焦虑、失魂落魄,以致正常饮食和睡眠都受到影响,只有再次见到孙辈们才会开心起来。对此,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博士郭伯堂表示,这样的老人可能患上了“孙辈分离综合征”。身为儿女,此时此刻要体贴入微,时刻关心、关爱老爸老妈;而老人也要学会心理调节,及时从伤感失落中走出来。

  想孙子想出了“病”

  今年七旬的王大妈,一直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时光。特别是孙子壮壮,由她从小带到大,祖孙间的感情非常深。今年壮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的一家知名大学,全家都非常高兴,唯有王大妈黯然神伤,送走壮壮之后,老人开始少言寡语,丢三落四,整天面对窗外发呆,担心孙子在千里之外是否安全?每天吃的可不可口?没有奶奶在身边陪伴,孩子能不能照顾好自己?

  郭伯堂博士指出,像王大妈这样的老人,还真不在少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孙辈分离综合征”。作为一种分离性焦虑,孙辈分离综合征是指孩子离开老人的看护,让后者产生失落感、不适感、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甚至焦虑和抑郁的症状集合。这些“心结”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排解,轻则情绪低落,重则焦虑万分,甚至陷入“假性痴呆”的状态。事实上,分离性焦虑原本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呈现为与所依恋的亲人分离时哭闹、不安、焦躁。而如今,老人患分离性焦虑的比例却逐年“水涨船高”。

  老人因何患有分离焦虑

  老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异常的状况呢?郭博士分析,首先是隔代教养。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在我国,老年人帮助儿女照看孙辈的比例高达66.47%。两岁半以前的儿童,超过60%是由祖父母照护,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直接被放在双方老人家里抚养照顾。很多老人看管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黏”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骄傲地认为自己在孙辈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更重要。

  二是孤独。随着年龄增大和躯体疾病的增多,让老人愈加渴望儿女能对自己嘘寒问暖;而子女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在父母身边、与其交流,这很容易让他们有被忽视的感觉;加上不少退休老人心理落差大,主动寻求家庭的慰藉,表现出对儿女的依赖增加。而有的子女长期不在家,只有孙辈陪伴自己,一旦分离,孩子在身边的兴奋感和人去楼空的巨大反差,往往让这些老年群体难以适应,不知所措,失落感、孤独感,乃至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形成合围之势,让这些老人无法招架。

  三是自我老化。郭伯堂解释,老年人在躯体各器官、大脑机能逐步老化,以及退休后生活环境骤然改变的同时,其心理活动也常常陷入“衰老”之中。研究表明,老年人分离性焦虑和依赖心理的“副作用”很大,由此酿成一系列消极状态,包括对生活无情趣、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别人不信任等。这种消极状态对健康危害极大,加快各脏器功能的衰退,致使“未老先衰、老而更衰”,致使行动迟缓、精神呆滞、忧郁自卑等。

  郭博士分析说,老年人之所以如此,是他们“服老”心理造成的,感觉自己“老了”,什么都不行了。美国老年心理学者发现,老年人退休后依赖心重、黏人,不仅给家人带来困扰,也将加快自身衰老进程,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早老性痴呆。而老年人在看护孙辈的过程中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身边有茁壮成长的隔代人,老人也深受感染,重新体验到浓重的生命旺盛感。孙辈们的分离,自然使原本轻松向上的气氛陡然消失,面对巨大的落差,老人的心理会再次老化,生理和精神都备受打击。

  让晚年活的精彩些

  那么,老人如何才能甩掉“孙辈分离综合征”呢?郭伯堂博士给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老年人要明确自我身份,不要过分溺爱孙辈。郭伯堂强调说,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固然是人间美事,但老年朋友要知道,在教育孩孙这件事上,要记住自己承担的是“辅助角色”,对孙辈过于宠爱没有任何好处。同时,要尊重儿女的育儿观念,自己的意见该舍弃的就舍弃,该放手的就放手,否则可能陷入出力不讨好的境地,得不偿失。并且,老年人也要敢于说“累”,如果在帮子女带孩子时,经常觉得劳累、心烦、焦虑、想哭,那就勇敢地跟孩子们说出来。

  二是重新来过,焕发第二春。退休之后,老年人要调整心态,学会迅速适应全新的环境。郭博士认为,60岁以前是人生的第一春,60岁以后是人生的第二春。前一个春天是以播种耕耘为主,后一个春天重在收获、享受人生的美好。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造,并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过程。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后半生,在“夕阳红”的映衬下,多姿多彩,充满情趣,就会活得更加年轻、更加健康、更加长寿。

  三是做自己的主人。郭伯堂指出,对老人来说,要学会经营自己的时间,儿女没空陪伴,更不能封闭自己的心,要试着自我调节。老人平时要多和老伴、邻居、朋友沟通聊天,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心里有什么想法或遇到不开心的事,要及时找人倾诉。另外,鼓励老人通过结交新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减少失落感和孤独感。通过日常丰富的活动,如下棋、打牌、打太极、跳舞、郊游等,不仅可以扩大生活接触面,也能有效摆脱孤独、悲观、烦躁等负面情境。平时,老人还可以多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听听广播,了解身边的新鲜事,以化解孙辈不在身边的失意。

  记住多多陪伴老人

  同样重要的是,子女的关怀是医治老人“孙辈分离综合征”的良方。郭伯堂博士建议,如有可能,请努力给父母制定一份“美好天伦计划”,包括鼓励老人发展多种兴趣,安排他们实现未竟的梦想,去做最想要做的事情,去最想去的地方,买最想买的礼物,交最想结交的朋友。同时给父母更多的自由空间,双休日或者节假日时,尽量自己多带孩子,也可以带老人一起旅行。

  有条件的话,还要常回家看看。郭博士提示,“如果离父母不算太远,每周都要回家探望老人;车程三四个小时以内的,每个月的周末最好抽空回来陪陪父母。如果两地相距确实太远的,离家之前要给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帮他们设计几条出门散心的路线,同时请亲属邻居帮忙照料老人起居。不在家的日子,子女要比平时更关注老人,多打几次电话,聊聊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也要倾听老人的话,让他们说说家里或身边的事,即使老人啰唆也要耐心听完,让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被遗忘,还在被儿女所记挂。郭博士忠告,请年轻父母一定记住“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句话,及时尽到孝道,不留遗憾。

  从社会角度,也要做好老年心理健康教育。郭伯堂博士建议,社区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孙辈分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现象,应该正视而不要忽视或掩饰,以促使这一心理疾病得到及时诊治,必要的话可以去医院就医。同时,高等院校及民间团体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人才队伍、学科力量和自身优势投入到老年社会服务中去,为老年人筑起心理健康的“万里长城”。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