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图文
  • 视频
  • 专题
  • 科普号
筛选
排序方式
综合排序
最新排序

按浏览
按评论
按点赞
按分享
发布时间
全部时段
一天内
一周内
一月内
取消
确定
为您筛选出以下包含【绿头鸭】关键词的资源
图文

数智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

图文

甲流凶猛来袭,专家教你如何科学应对!这些要点要记住

近期,甲型流感(简称甲流)在人群中传播较为广泛,身边不少人不幸“中招”,深受其扰。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负责人龙华君主任医师**为您支招。 **一、甲流真面目是什么?** 甲型流感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流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这也是其容易引发大规模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的变异可能导致其抗原性发生改变,使得人体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防御,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与普通感冒相比,甲流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天然免疫力,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感染甲流后有啥症状?** 感染甲流后的症状通常比普通感冒更为严重,且发病较为急骤。一般在感染后的1-3天内,症状会逐渐显现。最典型的症状是突发高热,体温常常迅速攀升至39℃甚至更高,部分患者体温可能持续3-5天。 与此同时,还会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痛、鼻涕、鼻塞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三、甲流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甲流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从口腔和鼻腔喷出大量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并传播至周围1-2米的范围。如果健康人处于这个范围内,吸入了含有病毒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 除了飞沫传播外,接触传播也是甲流的重要传播途径。甲流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当健康人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桌面、手机等,然后再用接触过污染物品的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等黏膜部位,病毒就有可能趁机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另外,在相对封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甲流病毒还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即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四、如何预防甲流找上门?** **1、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每年的流感流行季节前,即9-11月份,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更应优先接种。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甲流的重要措施之一。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有效去除手上的病毒。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避免飞沫直接喷溅到周围环境中,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加强通风换气**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这对于降低室内病毒浓度非常重要。 **4、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甲流病毒在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因此,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同时注意及时更换口罩,一般4-6小时更换一次。 **5、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自然就会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降低抵抗力。 **6、中医特色预防** **中药茶饮:**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功效的中药材制作茶饮。如用黄芪、金银花、板蓝根、甘草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有助于疏散风热、预防外感。 **艾灸保健:**艾灸足三里、神阙穴、气海穴、大椎穴等穴位,具有祛湿温阳、温通经络、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每周艾灸1-2次,每次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熏香防疫:**可用艾叶、艾条等熏蒸房间,每周1-2次,对流感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及抑制作用。 **推荐处方:**可选用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固表,清热解毒。或前往正规中医医院门诊辨证开具流感防治方。 ![](https://pqnoss.kepuchina.cn/kepuyun/2025/01/15/20/1736855465250.png) **专家提醒** **龙华君主任医师**提醒:如果出现疑似甲流症状,如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常关键。让我们一起积极做好防护措施,科学应对甲流,远离疾病的侵袭,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龙华君 陈彬彬 > >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 (编辑Wx)
12345678910下一页
扫码下载APP
扫码下载科普中国APP
开启您的智慧生活
关闭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 “学习强国”科普中国频道
  •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合作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央广网
    • 环球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科普网
    • 中国网科学中国
    • 中国气象科普网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测试科技资讯平台
    • 广东科技报
    •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网
    • 环球科学
    • 蝌蚪五线谱
    • 凤凰网科技
    • 知识分子
    • 微科普
    • 博科园
    • AIUST
    • 晓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
    • 美通社
合作机构
  • 中国数字科技馆
  •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 CNTV-未来电视
  • 京港地铁
  • 华数TV
  • 百事通
  • 芒果TV
  • 爱奇艺
  • 搜狐视频
  • B站
  • PP视频
  • 酷6网
联系我们
电话/TEL
4006790966
地址/ADDRESS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经济日报社综合业务楼A座
  • 科普中国APP

  • 科普中国

  • 科普中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