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定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定牧即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一种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一般选择避风向阳、地势干燥,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立固定居民点,建造住房,棚圈及其他生产和生活设施,开凿水井,建立饲料基地等,以便定居。

意义(一) 实行定居游牧是发展畜牧业生产和提高牧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好办法

乌兰夫指出:“人民政府在牧业区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发展牧业区的生产, 改善牧业区人民的生活。”1951年和1952年在牧区推行定居游牧, 大体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半农半牧区和靠近农区的牧区, 历史上已经形成了定居的, 逐步实行移场放牧和建立轮牧制度;一种是原来的纯游牧区, 初步划定了冬春牧场和营地, 在冬春季节实行定居, 夏秋季节游牧;还有一种是划分了四季牧场及打草场, 建立了固定的冬春营盘地, 并在冬春营盘地上进行了基本建设, 进而实现定居游牧。到1952年, 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锡林郭勒盟游牧区, 实行春季接羔固定放牧;昭乌达盟牧区实行夏季游牧;察哈尔盟实行定点游牧, 定居区冬天走敖特尔。第三是调剂牧场, 主要是在入冬前勘察冬春草场状况, 对草场不足的地区和畜群, 由当地政府进行统一调剂。1955年10月7日, 乌兰夫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实行定居游牧, 是发展畜牧业生产和提高牧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好办法。”1956年3月, 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提出“在游牧区应该逐步做到定居移场放牧, 在牧场狭窄的地区应该做到定居划区轮牧”。大约经过10年时间, 在游牧区初步实现定居游牧。由于推行了定居游牧, 这一时期的牧业产值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对于在牧区推行的定居游牧, 熟谙牧区工作的乌兰夫认为:“蒙古民族在早期都过着游牧生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分为定牧和游牧两种形式。从牧业的远景看, 游牧业是要逐步转为定牧的。但今天看起来, 由于我们主要的还是利用天然草场放牧, 定牧与游牧各有好处, 各有缺点。定牧对于人旺这一点来说是有好处的, 由于已经定居, 家庭的保暖设备等自然会比较好些, 老弱病人及小孩也不再跟着牲畜的游牧游动了。”并且“定居后, 妇幼保健工作好开展了, 婴儿死亡率降低了, 孩子增多了, 进行政治和文化学习也方便了。在定居点的周围还能种植蔬菜、粮食、牧草和搭盖些饲养老弱牲畜的棚圈, 这样既能发展畜牧业生产, 又能改善和丰富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 在草原牧区实行定牧不利于草场保护与畜牧业的发展, 提倡在草原牧区推行游牧

所谓游牧民定居, 并非让游牧民脱离畜群或畜群终年定居一地, 而实质上只是让游牧民居住固定房屋, 以便集中议事、行医、施教、抚老、育幼、商贸、农耕、舍饲。在随畜转移中, 自然携带能随时随地搬迁搭拆的活动房屋——毡房、毡蓬方便, 而在季节性定牧时, 住固定房屋就好些。针对在草原牧区的放牧方式, 乌兰夫科学地指出:“定牧对于牲畜的发展与繁殖上极为不利。因为天然牧场的产草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牲畜常年在牧民定居的周围放牧, 就使得草量逐年减少, 草质逐年降低, 家畜传染病也逐年增多。”因此, 乌兰夫坚持强调在草原牧区游牧的重要性。他曾举例指出:“察哈尔盟的牧业区及锡林郭勒盟的西苏尼特旗, 过去多是定牧, 牲畜繁殖极慢, 灾病也最多。以西苏尼特旗为例, 自1948年以来, 锡盟其它各旗牲畜都在逐年迅速上升, 只有西苏尼特旗牲畜直到1951年都还很少上升。1951年锡盟全盟牲畜平均纯增率仍为17.3%, 而西苏尼特旗的纯增率仅为0.3%。但自1951年秋季号召牧民进行游牧后, 牲畜的繁殖率很快提高了, 1952年该旗牲畜的纯增率已达到23%。”

(三) 在草原牧区实行定居游牧与组织牧民互助合作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推进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乌兰夫认为之所以提出定居游牧“就因为定牧与游牧在今天的生产条件下各有好处又各有缺点, 那就应当取长补短, 提倡定居游牧。使牧民定居下来有很多好处, 我们可以在定居的地方提倡打井种菜, 建设较讲究的住宅, 进行文化教育, 在定居后即可组织青壮年劳动力出去游牧, 老弱小孩即可留在定居地方看管瘦弱牲畜, 同时还可以把组织牧民游牧与组织牧民互助合作统一起来。”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乌兰夫的合作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 如坚持发展牧区合作社要贯彻稳步原则、通过建立牧区合作社解决牧区两极分化问题、提高牧民的市场谈判地位, 以合作社为载体引进实现新牧区建设的先进要素、政府对牧区合作社要积极指导与支持但又不越俎代庖、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牧区合作社、合作社要有合理规模等, 并且主张在草原牧区实行定居游牧与组织牧民互助合作相结合。乌兰夫指出:“发展互助合作不仅培养了牧民集体主义精神, 提高了政治觉悟, 而且促进了牧民定居游牧。……办起合作社以后, 就能够较快较顺利地实现定居游牧。合作社可以统一调配使用强壮的劳动力, 适应季节的变化, 将牲畜游牧到不同的草场, 牧民的家属老人、妇女、小孩就可定居下来。”1959年, 乌兰夫在《高速度发展畜牧业》一文中指出:“由于历年推行定居游牧的结果, 内蒙古牧区牧民, 现在已有1/2定居下来, 1/4已经实现半定居, 还有1/4仍然处在游牧状态。定居是随着畜牧业基本建设的发展, 随着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而发展的。人民公社化有利于根本改变牧区的游牧状态。不实行定居, 很难搞好基本建设, 也很难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不可能在游牧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四) 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 贯彻推行定居游牧要通过宣传教育与实际示范稳步地实现

乌兰夫在1951年内蒙古分局干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上指出:“自由放牧”是根据牧业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群众觉悟和经验, 逐步地 (不是急躁的) 自然地 (不是被迫地) 改进放牧的一种办法。因为牧业经济较之农业经济的散漫性更大, 要发展牧业经济, 改善牧民生活, 必须根据群众觉悟, 加以领导, 才能推动生产向前发展。不论分群放牧、合群放牧、轮流放牧、专人放牧、游牧或定牧, 都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自愿, 才能达到“增畜保畜”的目的。1

影响从历史上看,人类实际上一直处于文化变迁的旅途中,文化变迁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群体来说,都是一种常态。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④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文化变迁一般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顺序来进行。根据此理论来考察新疆游牧民族的文化变迁,在变迁速度的时间差上,显性层面的物质文化处于变迁的前沿,隐性层面的非物质文化在其后。

游牧民族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在单一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新疆游牧民族从单一的游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过渡。传统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哈萨克族为例,定居前,传统的哈萨克族饮食结构是以肉食和乳酪为主食,面食和其他类为辅食。肉食主要是羊肉、牛肉、马肉和骆驼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奶制品主要是由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哈萨克族谚语说:“奶子是哈萨克的粮食”。定居后,伴随着哈萨克人由游牧文化向农牧文化的转型,牧民们学会耕种农田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油葵等。许多农牧民还在家住的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和水果,如洋芋、黄萝卜、西红柿、皮亚孜、大蒜、大葱、白菜和草莓、苹果、西瓜、甜瓜、葡萄等。生产经营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哈萨克人饮食结构的变化,面食、蔬菜、水果、蛋禽在农牧民饮食比例中明显增加。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