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粗皮蛙(学名:Rana tientaiensis)为蛙科粗皮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常栖息于山区溪流附近。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44毫米,雌蛙51毫米左右。头部低扁;吻端宽圆。体背腹皮肤极粗糙,全身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体背部大疣呈长形或椭圆形,排列不规则,其上有很多小痣粒。指、趾末端钝圆,指基下瘤明显;胫跗关节前达鼓膜;趾间全蹼。体背面淡黄褐色有黑斑点,四肢有宽横纹,趾蹼上有黑斑;体及后肢腹面浅黄色。雄性第一指背面有婚垫,有1对咽侧内声囊,背侧有雄性线。卵径1~1.2毫米,动物极深棕色。蝌蚪全长49毫米,头体长19毫米左右;体背面灰褐色杂有深色斑;体侧及腹面有许多白色圆形腺体;尾部灰色有麻斑,尾末端钝尖;下唇乳突1排,口角无副突或甚小,唇齿式为Ⅰ:1—1/Ⅱ:1—1;下唇齿外排远短于第二排。1
生境繁殖生活于海拔100~600米的丘陵地区或山区较开阔的溪流岸边,少数生活在溪流附近的静水内。白天隐匿在岸边石隙和泥土下,傍晚分散在溪边石块上。1
7月为繁殖高峰期,雄蛙发出“啯、啯、啯”的连续鸣声,抱对胸位,产卵在溪边缓流回水处,约2000~3000粒。蝌蚪白天隐匿在溪边石下,夜间在溪中石砾间游动。1
分布范围分布于安徽(歙县、屯溪、九华山)、浙江(开化、衢州、临安、杭州、新昌、龙泉、天台、临海、遂昌、金华、缙云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贺会强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