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定罪量刑心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在审查判断各种证据之后,审查机关就要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刑法的规定,确认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判处何种刑罚。我国法院定罪量刑的要求上: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量刑适当,程序合法。

(一)定罪的心理过程

法官从审查案卷开始,到作出定罪结论之前,始终处于事实假定,并对之进行推理,到案件作出最终确认的过程之中,如何确定合乎辩证法的假定并严谨的进行逻辑推理,上非常重要的。为了防止先入为主,法官不能拘泥于起诉书指控犯罪所做事实认定和处理结论,应当独立思考,从有罪或无罪,此罪或彼罪,重罪或轻罪等方面考虑。随着审理过程等推进如果支持有罪假定的证据逐渐失去证明力,法官就不应该固执于原来的假定。法官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便以无罪假定开始,也应以实际情况认定为结局。这种定罪的心理过程书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也是符合现代形势法律精神的。

(二)量刑的心理过程

量刑是法官依法对犯罪人权衡犯罪人应负刑事责任之轻罪,裁量决定刑罚的过程。量刑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除对刑罚规定对绝对法定刑之外,法官对犯罪人应承担的刑罚均有自由裁量的权利。刑法对刑种和刑度规定对范围越大,法官的裁量空间也就越大。为了防止法官过度行使裁量权,贝卡利亚等刑法学家曾希望设计精确的,普遍的犯罪与刑罚的阶梯,但无数次司法实践证明这种限制很缺乏可行性。所以,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是刑事诉讼活动本身决定的。我们有必要研究法官在量刑过程中的心理,探究量刑结果得出的心理过程。

(三)影响法官量刑的内在因素

1,性格

法官的个性与量刑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格中意志特征占优势的审判人员,量刑时可能变现出执着和过于自信的倾向,容易导致主观片面的错误。性格中情绪特征占优势的审判人员,量刑时常有较重的个人情绪冲动和感情色彩,缺乏客观判断性。性格中理智占优势的审判人员,量刑时更加注意证据,逻辑推理和事实论证,因而失误较少。

2,司法动机

如果法官过于私心,为了迎合上级意图,照顾关系等,容易导致量刑失当。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