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滨区是海岸带的一部分。指平均潮位到最大波浪达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在陡岸海滩,后滨区不发育,在平原沼泽海岸可形成滩脊型潮滩。
释义后滨区是海岸带的一部分。指平均潮位到最大波浪达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在陡岸海滩,后滨区不发育,在平原沼泽海岸可形成滩脊型潮滩。
特点后滨区代表海滩的上部,除了在异常高潮条件下会被水淹没并受到波浪和弱水流的作用外,它通常是干的,但大部分时间它暴露于风的作用之中。
后滨区的主要层理构造几乎全是水平纹层砂(参见拉塞尔和麦金太尔,1965;安德鲁和范德林根,1969)。单调的纹层砂被小水流波痕产生的小型交错层理所中断。地貌上的浅洼地被充填时可以产生低角度的交错层状单位。常见富集有介壳的风蚀地面。风将较细沉积物移走,留下较大的介壳,成为风蚀沉积。介壳呈凸面向上排列。
在较强风时,飞砂的毯状层或者小沙丘或沙堆可以平行于海岸堆积。也常常产生风成波痕,但是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后滨区的向上生长发生在异常高潮和风暴时期。后滨区被相当浅的水所淹没,水中有波涛,破坏了大多数的风成特征。沿小水潭和泥潭的边缘,由于水的渗出,飞砂形成反波痕(范斯特拉滕,1953;赖内克,1955d)。强风可以使泥潭中的水起波纹,并使水呈砂一水浑浊液的形式运动。这些浑浊液以条纹形式延伸(格里普,1963)。砂中的水平纹理是由波涛产生的,有些是水平纹层状的飞砂的毯状层。
沉积特征在浅的洼地中可以沉积泥和藻丛的薄盖层。后滨区突然而快速地淹没,引起气泡砂的发育。在局部地方,气体的排出可以形成泉坑和沙穹丘等。在许多地方可以发育细流痕。在淹没以后,由于蒸发作用,在地表上发育盐壳。风的活动可以侵蚀这种盐壳下面的松散砂,并产生洞穴和“砂砾”。
如果饱含水的砂出现于干沉积物层的顶上,也可以发生这种现象。常见昆虫潜穴和小啮齿动物的潜穴,但是一般没有保存下来(赖内克,1968a)。异足类和等足类产生大量的潜穴。被异足类所掘穴的砂质层位显出特征的生物扰动构造(弗雷和霍华德,1969)。
在风暴时期水的相对分选作用在后滨区地区产生了重矿物砂(矿特鲁斯海姆,1935b;英曼和菲劳克斯,1960;海斯和布思罗伊德,1969)。在许多地方,这种砂矿已被开采(安德烈,1920;梅罗,1965;加道和赖内克,1968;韦尔,1969)。重矿物的原生富集发生在后滨区向陆一边的上界附近,那儿只有暴风浪活动。沙丘底部附近的情况通常就是这样。风在重矿物富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强风暴常改变海滩的形态。后滨区和前滨均变平,并且都发育稍凹的剖面(海斯和布思罗伊德,1969)。在风暴期间或风暴消失期间,当水位仍然相当高时,产生海滩脊,它的向陆斜坡较陡,主要由陡倾斜的纹层组成。在海滩脊发育的晚期形成相当低角度的纹层,倾向有向海的也有向陆的。在海滩脊后面常有一条浅沟,在高潮时期沟中有水流动,并形成小水流波痕。在海滩坝向陆地方向迁移时,沟中的波痕可以被覆盖和保存下来。在强烈推进的海岸中可以发育一系列的海滩脊。
帕宁(1967)详细地讨论过黑海中海滩后滨区上破坏性波浪与建设性波浪的效应以及风活动的效应。高海滩脊由达到最高的波浪进行复杂筑造。一旦这些波浪变短,侵蚀作用就在海滩上开始,产生悬崖。在波浪减弱和水位下降期间,形成低海滩脊,具有凹面向海的斜坡,倾角为5~18°。在脊顶之下的层以1~9°的角度向陆倾斜。海滩层内的夹层是风积层和波痕层状单位(冯德利希,1972)。
在后滨区——前滨过渡带,有时在前滨本身发育滩角。滩角是尖角形沉积,呈粗沉积物组成的舌形体或尖岬以等间距向海延伸,之间为细粒物质组成的弓形浅洼地。它们大量发育在中等波浪能量而没有强大沿岸流的海滨,当时波浪几乎垂直地抵达滨线。滩角在风暴衰减期间常常大量发育。尖岬的间隔与它们形成时的波浪能量特别是与波高有关。克劳德(1966)认为,可以把到达滨线的破浪看作为圆柱波,它们破碎成一定间距的几段,与最后所形成的滩角的间距一致。
石井(1958)叙述过滩角的各个变量。滩角的内部构造还研究得不够,但是它们的底与下伏沉积物是侵蚀接触关系。在滩角的洼地中,槽形纹层沉积在尖岬之间。石井指出,与下伏沉积物呈侵蚀接触的海湾沉积和砾石质的尖岬可以逐渐保存在沉积物中。他进一步指出,费尔柴尔德(1901)曾在纽约州志留记美地那砂岩中描述过这类构造。位于后滨区的滩角比位于前滨的滩角有更好的保存机会。
拉塞尔(1968)曾指出,滩角沉积物的成分比它周围的沉积物粗些。这说明滩角是由波浪从临滨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1
相对概念后滨区的相对概念是前滨区。
前滨区是海岸带的一部分。指从滩肩顶(或高潮时波浪上冲的界线)往下至潮时回流消散的位置。在沙质海岸叫潮间带。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