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果法及应用
浸果法很简单,就是用药液浸果。目前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1)果品防腐保鲜
一般在果实采收后,挑除虫果、病果,余下的好果在某种农药药液中浸30—60秒钟,取出晾干,装箱、入库贮藏。例如用抑霉唑、施保克、施保功、噻菌灵等药液浸柑桔、香蕉、芒果、苹果等果品,防治青霉病、绿霉病、炭疽病、蒂腐病等贮藏期病害,达到了防腐保鲜的目的。
(2)促幼果膨大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浸幼果,防止生理落果和促进果实膨大,提高产量。例如,猕猴桃在谢花后20~25天,用吡效隆药液浸幼果,或葡萄在谢花后10~15后,用吡效隆药液浸幼果穗,均可促使果实膨大、提高产量1。
氯化钙浸果对草莓保鲜的生理效应草莓是一种重要的淡季水果,但采后软化腐烂极快、不耐贮运、损耗大,已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探讨了草莓采后浸钙的保鲜效果及其生理生化变化。
试验于1999年5月进行,供试品种为“全明星”,栽植密度为25cm×15cm,管理一般,将刚采下的草莓果实进行简单挑选,剔除病虫果、伤果、过熟果。每处理挑选30个果实分别放在预先配制好的2%、4%、6%、8%CaCl2(氯化钙)溶液中浸泡5分钟,以浸泡蒸馏水5分钟作对照,然后将处理果实取出用滤纸吸干水分,放入瓷盘中在室温(20℃)下贮藏。共5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作对照处理的草莓果实j在采后第1天即开始腐烂,1一5天的腐烂的指数分别为2.22%、16.34%、33.50%、50.2%和64.28%,实际上第3天的烂果率为84.4%、第4天的烂果率已达100%,不堪食用,而CaCl2浸果可明显降低果实贮藏期间的腐烂速率,延缓果实软化,起到较好的保鲜效果,各浓度CaCl2处理在采后1—5天的腐烂指数和烂果率均明显低于对照,其中以4%CaCl2溶液浸果的处理效果最好,在采后第5天其腐烂指数为31.36%,烂果率为52.2%,第8天其腐烂指数为53.3%、烂果率为65.5%,意味着草莓在采后用4%CaCl2溶液浸果室温贮藏5天仍有1/2—1/3的果实完好无损,保鲜时间可比对照延长3天。自草莓采后第1天起,逐日取未腐烂果实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显示:①草莓采后果实软程度与果实相对含水量有关,室温贮藏期间CaCl2处理的果实相对含水量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对照,4%CaCl2处理的果实保水性略优于另3种浓度处理。可见CaCl2浸果能提高果实的保水力,增强果实硬度。②草莓果实在自然状态(ck)下贮藏,其SOD、CAT、POD活性在1~2天内上升,随后急剧下降,CaCl2处理的果实这3种酶活性在采后2~5天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4%CaCl2处理的酶活性最高。表明CaCl2处理可增强草莓果实3种保护酶的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延缓果实的衰老过程。③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草莓果肉中MDA含量逐渐增加,膜透性增大,电解质大量向外渗漏,电导率逐渐增加,CaCl2处理的果实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以4%CaCl2处理的最低。例如4%CaCl2处理果实采后第3天MDA为0.064mmol·g-1,相对电导率为8.22%,而对照果实在采后第3天MDA为0.123mmol·g,相对电导率为19.83%,二者差异非常明显。这表明CaCl2处理可明显降低草莓果实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持果肉细胞膜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减轻腐烂,延长保鲜时间2。
浸种、浸苗、浸果法将种子、苗木、水果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药液中,经过一定时间后捞出,从而达到杀灭种、苗、果表面及其内部的病菌、害虫或调节植物生长的目的。
浸种、浸苗、浸果法对用药类别、药液浓度、温度和时间要求都比较严格。药剂一般应具有内吸性能,药液浓度一般按药剂重量占稀释水量的百分率,药液用量应大于处理材料重量的20%~30%。对不易吸收药剂的种子采用温汤浸种法,以促进种子对药剂的吸收,温度应控制在20~35℃,浸过的种子捞出阴干,然后再播种。浸苗法所使用的药剂多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是促使苗木、插条不定根的形成,缩短生根时间等。如在树苗栽植前,用ABT生根剂浸泡树苗根部几个小时,可促使加快生根及提高生根率。浸果法是在果实采收后,立即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杀菌剂或防霉保鲜剂一定浓度的药液处理果品,浸蘸30秒左右取出,待晾干后,包装入库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