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人们对某些人的认识和情感都是负面的,所以在行为上用不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们,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
关于偏见的产生,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下面罗列几种相关的理论。
团体冲突理论此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团体冲突理论还用相对剥夺的观点解释偏见何时产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想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1
M.Sherif等人(1961)在一项经典研究中,用童子军宿营的实验验证了团体冲突理论。被试是一群正常且适应良好的12岁男孩,他们被随机编入“老鹰”或“响尾蛇”队。两队的营区相距很远,每一队都只待在自己的营区。实验开始阶段,研究人员为两队各自安排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比如远足、游泳以及盖房子、准备晚饭等分工合作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团体凝聚力。1
在两队有了凝聚力后,研究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研究人员安排了一系列让两队相互对抗的竞争活动,比如足球赛、棒球赛、拔河等,获胜的队伍可以得到奖赏。通过这些竞争性的活动引发了两队间的冲突与紧张情绪。此外,研究都也创造了其他一些情境来进一步强化两队之间的冲突。
在研究的最后阶段,研究者试图改变两队之间正在升级的敌意。然而研究者发现:敌意一旦被引发,仅仅取消竞争并不能消除敌意。事实上两队之间的敌意仍然持续上升,即使两队一起看电影,或是进行其他温和的活动,也改变不了已经产生的敌意与对立。
社会学习理论Ashmore(1980)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比如少数民族和妇女)的偏见。
为了证明学习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J.Elliot(1977)将班上的学生根据眼睛颜色分开,并告诉学生说,蓝色眼睛的人比褐色眼睛的人好,更聪明、优秀、更值得信赖等。蓝色眼睛的小孩被给予一些特殊的权利。而褐色眼睛的小孩被戴上项圈,标明其属于劣等团体。Elliot通过这种操作,在她所教的班上创造了一个偏见社会的缩影。随后,她发现这个班级中开始产生分裂和麻烦,作为优势团体的蓝色眼睛组开始对作为劣势团体的褐色眼睛组加以取笑和排斥。第二天,Elliot又颠倒了蓝、褐色眼睛孩子的地位,改变了眼睛颜色的刻板印象,褐色眼睛的孩子 开始报复。通过这样的安排,她让学生经历了对偏见的学习。1
认知理论此理论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斥外团体的人)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多数人与少数人不良行为的比率相同,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被过分估计)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1
在认知理论看来,偏见是人们处理和整合信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副产品,Aronson甚至认为偏见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黑暗面。人们倾向于将信息分类组合,形成一些架构并用它们来解释新的或不寻常的信息,依赖潜在的不准确的判断法则,以及依赖往往有误的记忆过程——社会认知的所有这些层面都能导致我们形成消极的偏见。1
心理动力理论此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心理动力理论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偏见是一种人格病变。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Adorno(1950)对“权威性人格”的研究。他发现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的反犹太情绪是由权威性人格中发展起来的,这一人格的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绝对固执;认同并夸大权威;将对某些人的敌意扩大到一般人身上;具有神秘及迷信的心理倾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