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对排土场散体的浸润和冲蚀作用使排土场边坡初始稳定状态发生变化。其稳定性条件迅速恶化,初期排土场为三元介质体(固体颗粒,空气和附着水三相组成)而转变为液固相流体流动。排土场泥石流从成因上分为水动力型泥石流和滑坡型泥石流。
概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对排土场散体的浸润和冲蚀作用使排土场边坡初始稳定状态发生变化。其稳定性条件迅速恶化,初期排土场为三元介质体(固体颗粒,空气和附着水三相组成)而转变为液固相流体流动。排土场泥石流从成因上分为水动力型泥石流和滑坡型泥石流。1
分类水动力型泥石流大量松散的固体物料在动水冲刷作用下沿陡坡地形急速流动,堆积在汇水面积大的山谷地带。
滑坡型泥石流岩石遇水软化,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转化为粘稠状泥石流。它也可能由滑坡体在雨水作用下直接转变为泥石流。
排土场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防治时,应当采取“五结合+两因”的原则,五结合即:泥石流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相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沟坡并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原则;泥石流防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则;泥石流防治与山区城镇建设相结合原则;两因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害设防、突出重点。而当今运用较多的防治方案有“综合治理、全面防治”、“以拦蓄为主、综合治理”“以排导为主、排栏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治水为主”共5种。
一般来说,在考虑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形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历史上泥石流发生特点,判别泥石流发生的机理与特点,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邱昆峰 - Research Fellow -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