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雪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雪乌,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 (Maxim.)Stapf的块根。分布于四川西南部。具有祛风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入药部位块根。

性味味辛、苦,性热。有毒。

归经归肝、胃、肺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相关配伍治感冒发热,湿热黄疸:雪乌研末,每次0.3-0.6g,每日2-3次。(《中药辞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先煎。

使用注意未经炮制,不宜内服。内服不宜过量,体虚孕妇禁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8-9月采挖块根,洗净,切段,晒干。

二、炮制方法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形态特征甘青乌头,又名辣辣草、雪乌、翁阿鲁、山附子。块根小,纺锤形或倒圆锥形,长约2厘米。茎高8-50厘米,疏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或几无毛,不分枝或分枝。基生叶7-9枚,有长柄;叶片圆形或圆肾形,长1.1-3厘米,宽2-6.8厘米,三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之下,深裂片互相稍覆压,深裂片浅裂边缘有圆牙齿,两面无毛;叶柄长3.5-14厘米,无毛,基部具鞘。茎生叶1-2(-4)枚,稀疏排列,较小,通常具短柄。顶生总状花序有3-5花;轴和花梗多少密被反曲的短柔毛;苞片线形,或有时最下部苞片三裂;下部花梗长(1-)2.5-4.5(-6.5)厘米,上部的变短;小苞片生花梗上部或与花近邻接,卵形至宽线形,长2-2.5毫米;萼片蓝紫色,偶尔淡绿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船形,宽6-8毫米,下缘稍凹或近直,长1.4-2.2厘米,侧萼片长1.1-2.1厘米,下萼片宽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花瓣无毛,稍弯,瓣片极小,长0.6-1.5毫米,唇不明显,微凹,距短,直;花丝疏被毛,全缘或有2小齿;心皮5,无毛。蓇葖长约1厘米;种子倒卵形,长2-2.5毫米,具三纵稜,只沿稜生狭翅。7-8月开花。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4300-4500m的山地草坡或林中。分布于四川西南部。

性状鉴别块根纺锤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2-3cm,直径3-4mm;表面黄褐色至黑褐色;母根头部有子根着生痕2-7个;子根顶端有一个偏斜的疤痕,断面类白色。茎圆柱状,皱缩,长10-30cm,直径2-5mm,表皮灰绿色至暗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片皱缩卷曲,完整叶片肾圆形、椭圆形、掌状深裂,裂片2-3浅裂。总状花序梗和花梗有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或几无毛。气微,味苦。

相关论述《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解毒。治胃肠炎,肺炎发热。”

中药化学成分块根含乌头碱(aconitine),乌头原碱(aconine),新乌宁碱(neoline),准噶尔乌头碱(songorine),森布星甲(senbusineA),12-表欧乌头碱(12-epinapelline),12-表光泽乌头碱(12-epi-lucidusculine),1-O-甲基-12-表欧乌头碱(1-O-methyl-12-epinapelline),1-O-甲基准噶尔乌头碱(1-O-methylsongorine),12-表去氢欧乌头碱(12-epidehydronapelline),12-表去氢光泽乌头碱(12-epidehydrolucidusculine)。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蒋林 - 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