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副现象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述

关于心理活动和神经生理过程关系的一种理论。认为心理活动只是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一种消极的副产品或附带现象,似乎像人在灯下产生的影子一样,它对脑的神经生理过程、其他身体过程, 以及随后出现的心理活动都没有任何作用。操作行为主义者就持这一观点。实质上它抹煞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人的意识降低到一般动物、生物甚至机器的水平。1

人类心身关系问题上的一种 二元论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认为人的意识 或心理是依赖于脑或身体,是由脑或身体的 生理过程而产生的,因而,心理过程仅是神 经活动的副产品或伴随现象。心理过程作为 副产品不能起任何作用,不能影响到脑或身 体的生理过程,甚至也不能互相影响。副现 象论最初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提出来并加 以宣扬的。由于许多科学家都持物理学的观 点,因而副现象论在自然科学界被广泛采 用,并受到抱有物理学观点的人的欢迎。这 实际上是一种偏重于脑或身体和生理而抹杀 心理或意识的看法。表面看来副现象论是一 种企图通过贬低“心” 的作用,使 “心”存 在于 “身” 或 “脑” 或生理,来达到唯物主 义的一元论,实际仍是一种心身二元论。2

来源认为意识是行为产生的附带现象而不起任何作用的心身关系理论。它曾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其思想可溯源于英国唯物论哲学家T.霍布斯。他在17世纪中期首先提出副现象论。他绝对否认非物质实体的存在,而认为一切“精神”均为人类臆想的产物,因为心只是身的非因果性产物。到19世纪末,这一思想发展为:意识过程由脑过程所产生,意识流伴随脑过程流。系统阐述副现象论并使它流传开来的是T.H.赫胥黎。他在《方法与结果》(1898)一书中明确地阐述这一观点:“意识……似乎与身体的机制相联系,它仅只作为身体活动的副产品,而且它完全没有改变该活动的力量,正象伴随发动机活动的声音并不影响该机的机械作用一样”。20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仍不断出现副现象论者。新行为主义B.F.斯金纳在1974年出版的总结性论著《关于行为主义》一书中,再度强调了副现象论。他指出,世界只有一个物理维度或方面,其因果性是自然的封闭的因果性。意识只是这物理世界的副产品,不能参与物理世界的因果锁链。

副现象论是随着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机械唯物论的盛行而产生的。它把心理与身体当作本质上不同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有严重缺点的心身二元论。

英文epiphenomenalism [,epifə'nɔminəlizəm]

n. [心理] 副现象论;机械行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