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迄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辽宁的鸭绿江畔,西至甘肃嘉峪关,像一条巨龙,越峻岭,穿草原,跨沙漠,蜿蜒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大地上。
长城最初是为了军事防卫而修建的,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城并没有成为中原人民与其他地区人民交往的障碍,这是因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有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我国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交融的地带。作为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汇聚线,长城调节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耕文明和畜牧经济联结在一起,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
历史上,匈奴、乌桓、鲜卑、氏、羌、柔然、突厥、回纯、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各族,都有一部分成员沿着长城地带逐渐融入汉族之中;内地汉族和其他各族也不断来到长城以北各地。长城沿线榆林红石峡“汉蒙一家”“磐石千秋”的巨幅石刻折射出的文化意蕴,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
现在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因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