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离不开动物的参与,而要选出一种对人类帮助最大的动物,马绝对有一争之力。
人类驯化马匹的历史非常悠久,这是因为从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人类就看出了马这种动物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能。经过驯化,马不仅成为了人类的代步工具,还能够拉车并参与生产活动,后来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成为了重要的机动力量。不过,马终究是一种动物,并不能够直接听懂人类的需要,所以要让马服从命令就必须要借助于一些工具,比如马嚼子。
马嚼子又可称之为“衔铁”,它是一根横在马嘴里的铁棒,用皮革固定在马头上,后端连接着缰绳。
人类对马发出的很多指令都需要借助马嚼子才能完成,比如想要让马停下来,就要一边发出“吁”的声音,一边向后拉拽缰绳,此时马因为嘴里的嚼子撬动了上颌,便会停止奔跑并作出挣扎的动作,所以一下子便可以停下来,时间一久,形成了条件反射,之后即便不拉动缰绳,马只是听到“吁”的指令,也会停止奔跑。除了作为一种指令工具,马嚼子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提升马的工作效率。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嘴停不下来。
比如同样都是休息,打游戏的人就要比刷剧的人更容易控制体重,因为前者的手被占上了,而后者的手闲着,就总想往嘴里送东西。同样的道理,要想提高马的工作效率,也要把它的嘴占上。嘴里咬着一根铁棒,便没有办法进食,这样一来,无论是奔跑,还是劳作,都可以一心一意,不会东咬一口,西咬一口,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显然,给马戴上嚼子,对人而言是有利的,也是必须的,但这对马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处,似乎还是一种虐待,真是如此吗?
人类的确是需要马匹为自己工作,但同样的,马也需要人类,甚至可以说马更需要人类的帮助。人类驯化的动物很多,不过大多数的动物都可以找到野外种群,而马是一个例外,是唯一一种没有野外种群的家畜。马有一个亲戚,即野马,野马的名字里虽然有一个“野”字,但实际上野马是没有真正的野外种群的,现有的野马种群全部都是人工养殖的。
而马的另外一个亲戚,斑马,它压根就不是马,而是一种单独的物种,如果攀亲缘关系的话,它与驴的关系更近。
那么,马为什么没有野外种群呢?的确,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人类就看到了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是针对人而言的,如果放在动物界,马的进化之路显然是走歪了。马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但为了追求速度,它的肢体结构进化得过于极端,一旦有一条腿出现伤病,那么整个身体则无法支撑,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生命很快便会结束。
作为一种体型较大、速度很快的食草动物,马对于能量的需求是巨大的,但它却不像牛那样拥有反刍的能力。
在自然界中,马只能吃草,而草中所蕴含的能量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没有反刍能力的马只能花费更多的时间进食,一旦气候发生变化,食物减少,则很容易饿死。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人类驯化了马匹,那么这种动物很可能早就被自然所淘汰,所以人类和马实际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马这种动物的进化方向虽然不受自然青睐,但对人类来说,却没有哪种动物可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