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孩子半夜突然下床乱走,叫醒梦游的人会吓坏孩子

温州市护理学会
原创
提供优质健康科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收藏

9岁的乐乐(化名),最近总在夜间入睡1小时-2小时突然起床乱走、乱摸,起初家人以为是孩子想上厕所,但连续一周发作且孩子完全不记得,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病区做了睡眠监测后,确诊为“儿童夜游症”(俗称梦游症)。

儿童夜游症(又称梦游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多发于4岁-12岁儿童。对于家长而言,了解如何科学应对和管理孩子的夜游症至关重要。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

一、确保环境安全:第一道防线

夜游症发作时,儿童看似清醒,实则处于无意识状态,容易发生意外。家长需做到:

1. 移除危险物品:睡前检查房间,收好尖锐物品、玻璃制品、电源插座等。

2. 门窗防护:锁好门窗,阳台加装防护栏,防止孩子无意识攀爬。

3. 地面防摔:清除地板杂物,床边铺软垫,避免孩子绊倒或跌落受伤。

4. 夜间监控:可在房间安装低亮度夜灯或监控设备,方便观察孩子行为。

二、避免强行唤醒:温和引导是关键

传统观念认为“叫醒梦游的人会吓坏孩子”,虽然并无科学依据,但需注意:

1.不推荐突然唤醒:孩子在夜游中若被强行叫醒,可能因意识混乱出现哭闹、惊恐等反应。

2.正确做法:轻声安抚,牵住孩子的手缓慢引导其回到床上,避免直接拉扯或呵斥。

3.次日不主动提及:孩子对夜游行为无记忆,反复讨论可能增加其心理负担。

三、调整睡眠习惯:从源头减少诱因

以下措施可降低夜游症发作频率:

1. 规律作息: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节假日作息变化不超过1小时。

2. 保证充足睡眠:学龄儿童每日需睡9小时-12小时,睡眠不足易诱发夜游。

3. 睡前放松:避免剧烈运动、可听轻音乐、亲子阅读。

4. 饮食管理:晚餐不宜过饱,睡前2小时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奶茶)。

四、关注心理压力:情绪管理不可忽视

部分儿童夜游症与焦虑、紧张等情绪相关,家长需注意:

1.减少学业压力:避免睡前批评孩子或讨论考试成绩等敏感话题。

2.营造安全感:通过亲子游戏、拥抱等方式增强孩子的心理支持。

3.警惕环境变化:如搬家、转学、家庭矛盾等应激事件后,需更关注孩子睡眠状态。

五、何时需要就医?

多数儿童夜游症会随着年龄增长自愈,但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1.发作频率突然增加(如每周≥2次)或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2.出现危险行为(如试图开门外出、爬窗)。

3.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尿床、尖叫、呼吸暂停或白天嗜睡。

4.青春期后仍未缓解,可能需排除癫痫、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

儿童夜游症虽然令人担忧,但通过科学管理通常预后良好。家长需保持耐心,以“保护安全、减少诱因、定期随访”为原则,与医生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阶段。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病区中心提醒:若孩子出现睡眠异常,建议尽早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评论
夏龙滨
大学士级
转发了
2025-03-20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