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省级一等奖:《从“寻稻之路”悟寻“道”之路》

宁夏科学传播
原创
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收藏

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第九中学-何亦冉-辅导老师:徐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寻稻之路”悟寻“道”之路》我想讲述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袁老的寻稻之路坎坷曲折,令人触动。

一双慧眼,一株独苗,一次邂逅,这是一条蕴含“开拓之道”的披荆斩棘之路。1961年6月下旬,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之中,与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相遇,这株“希望之稻”的出现以雕塑的形式载入了杂交水稻的史册,正式开辟了这条不平凡的“寻稻之路”。袁隆平爷爷曾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努力做到了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从此世人无惧饥荒,万家炊烟米香。袁隆平爷爷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新路,把功勋写在了中华的大地上。

四日苦寻,千次实验,屡败屡战,这是一条蕴含“奋斗之道”的永不言弃之路。1968年的一天清晨,袁隆平来到试验田里勘查秧苗,却发现秧苗被人为地毁掉了。强忍悲愤的袁隆平,在学校里四处奔走,直到事发后第四天,他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自己的五株试验秧苗。而后,历经三千多次实验失败,袁隆平总结出到海南岛搞异地杂交的全新思路。“幸好,我还是有点侥幸,还没有完全绝灭,所以说我还在鼓起勇气来重新搞。”袁老回忆感慨道,“鼓起勇气重新搞。”又何尝不是青年干部必须磨炼的坚韧意志!青年干部要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态度,平心静气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同时,要拒绝做“埋头撞南墙”的莽夫,善于在“回头”中检索未了之事,在“穿针引线”中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把问题的线头“揪出来”,针锋相对地拿出解决方案,瞄准不足“回炉”,盯住遗憾“修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回头看”促进“向前冲”。

三人小组,六年探寻,共赴未来,这是一条蕴含“热爱之道”的苦心孤诣之路。在寻找不育株的这条路上,袁隆平师徒三人已经走过了六年的时间。由于醉心科研,袁隆平显得不修边幅,而被人取绰号为“油榨鬼”。然而他毫不在意,依旧沉醉于自己的事业,他相信只要自己继续寻找下去,属于自己的那棵希望之稻必将出现!青年干部干事创业同样如此,如果被“身外之物”所牵绊,必然难以行稳致远。要培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练就过硬的政治素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诱惑面前保持内心的纯净、思想的纯粹、精神的纯洁。在工作上始终坚守一份热爱,既坐得住“冷板凳”,也经得住“冷暴力”,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甘于扎根在火热的基层建功立业、在艰苦边远的地区“挥洒青春”,用深情奉献答出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在苦心孤诣的奋斗寻得“希望之稻”。

用一生追逐“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院士,在艰苦、卓绝的科研道路上锐意进取。 以"敢为人先"的胆魄,正自身衣冠,不惧风雨险阻,不畏艰难困苦,永葆"锐意进取"的拼劲,书写人生的华章。我们作为新时代之中国青年,更要树立远大理想、担时代责任。立足当下、紧跟时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以楷模为镜。在砥砺前行中悟寻“道”之路。

评论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