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德兴市科学技术协会、铜矿中学、铜矿街道党工委主办的“科技引领创新·青春奋斗一色”第三届科技情景剧大赛圆满完赛。
本次大赛主要以科技情景剧为主,舞蹈、音乐等多元艺术形式相结合。此次科技情景剧大赛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弘扬创新精神,以“展、演、做、玩”多维融合的模式,让全校师生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在校园内掀起了热爱科学、探索创新的热潮。
01 《当AI不在》
初一学子演绎的科技情景剧《当AI不在》围绕几名少年携AI机器人进入森林开展植物科考展开:当机器人突遇故障“罢工”时,依赖科技导航的孩子们一度陷入迷途困境,最终通过随身携带的科学书籍,学会观察太阳方位、植被特征等传统辨向方法,成功脱险。该剧以戏剧化冲突揭示人工智能依赖风险——技术故障可能瞬间瓦解便捷生活,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储备才是应对危机的“终极工具书”。剧中少年从慌乱到协作学习的过程,既传递了“科技应为辅,人本不可弃”的警示,也彰显了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02 《钱学森的人生答卷》
初二学子演绎的科技情景剧《钱学森的人生答卷》以炽热笔触再现其归国报国壮举:冲破封锁毅然返华,率团队攻坚“两弹一星”,用毕生才智填就“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忠诚答卷,激荡青年以热血铸就民族脊梁。
03 《穿越千年的对话》
广播社演绎的科技情景剧以时空交错的创意,让今人与徐霞客跋山涉水的执着、王贞仪仰望星河的智慧“相遇”,再现古人丈量山河、探究天象的壮举。剧情通过典籍与科技的辉映,展现中华五千年探索自然、创新求真的精神脉络,诠释“科学之魂深植文化基因”,激励当代青年以热爱为帆,在传承中续写文明新章。
04 《稻田里的中国梦》
初三学子演绎的《稻田里的中国梦》,该剧以袁隆平团队研发杂交水稻的历程为主线,生动刻画了科研初期“大海捞针”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艰辛、狂风暴雨中试验田被毁仍坚持抢救秧苗的坚韧,以及发现“野败”突破三系配套的狂喜时刻。剧中“禾下乘凉梦”的浪漫愿景与田间躬耕的汗水交织,彰显了直面逆境、永不言弃的科学信仰。通过“一粒种子改写饥饿史”的壮举,呼吁青年以创新精神接力奋斗,同时警醒世人:丰收背后是无数攻坚克难的身影,每一粒米都凝聚着科研匠心与民族毅力,珍惜粮食即是对奋斗者的致敬。
05 《破浪》
高一学子演绎的科技情景剧《破浪》以甲午海战为背景,揭露北洋海军覆灭根源:清廷腐败致军费挪用、装备失修,官兵纪律涣散;科技落后致实战中“炮打不响、鱼雷不中”。剧中对比中日海军投入与战力落差,警示后人:唯有科技自强、廉洁奉公,方能筑牢强国之基,以科学精神与清正风骨抵御外侮。
06 《追光》
科技情景剧《追光》以两弹一星功勋群体为原型,再现邓稼先隐姓埋名戈壁、于敏埋首氢弹理论、程开甲扎根核试验场的峥嵘岁月。剧中“算盘计算核心数据”“沙暴中守护图纸”等细节,刻画出科学家以热血攻克技术封锁、以生命践行报国初心的信仰。启迪青年:唯有沉心治学、甘于奉献,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接力点亮科技强国的星光。
07 《铜魂传奇》
科技情景剧《铜魂传奇》以北宋科学家张潜为原型,再现其创立湿法炼铜技术的艰辛历程:从探明德兴胆水矿源到撰写《浸铜要略》,他突破技术封锁,更顶住家族压力将专利献给朝廷,推动全国矿场普及胆铜法,使宋代胆铜产量跃居总产量八成。剧中“铁浸胆水化铜”的实验细节与“献书拒私利”的抉择,彰显其以科技创新报国的赤忱。该剧启示我们:科学探索需如张潜般兼具智慧与魄力,以无私精神推动技术共享,方能铸就民族复兴的“铜魂”。
在所有队伍演出结束后,经专业评审从剧本立意、表演张力、舞台效果等多维度综合评定,《破浪》《稻田里的中国梦》两个作品获一等奖,《当AI不在》《钱学森的人生答卷》《追光》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