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第三十一中学-张心怡-辅导老师:张惠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千帆竞发,奋楫者进》。
枝繁叶茂,这是你可以看到的,而容易被忽略的是撑起它的根系。每一次风雨兼程,未必彩霞满天;每一次翻山越岭,未必春暖花开;但历史总以春暖花开的基因宽慰我们:这一路驰骋的日子,终不会辜负扎根的力量。
袁隆平院士在年轻时义无反顾报考农学专业,深入钻研杂交水稻科研领域课题,潜心钻研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扎根于杂交水稻试验田,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透过这串稻穗,人民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了,人民摆脱饥饿的信念与决心也更加坚定了。而袁隆平院士的伟大奉献不仅在于帮助人类摆脱饥饿问题上,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充沛丰盈的精神财富。
扎根环境的好坏,固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但能否将不利转为有利则在于自身。君不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利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君子节气,反而留得一身清白芬芳于人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可以创造一番美好环境。因此,当我们已经处于不良环境中,请不要抱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在有利环境下,更要脚踏实地,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正可谓环境造人,又为人所造。
选择了扎根,即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生活,甘愿成为汇成波涛汹涌的大海的一支涓涓细流、繁花下的淤泥。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赵亚夫,他40年坚守科技兴国,带领数十万农民实现小康梦,被誉为“一生惠农兴农的大地活雷锋”,经年累月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那一张黝黑的脸庞,写满了坚守,写尽了担当;还有被誉为“藏乡好女儿”的张小娟,她不分日夜参与扶贫工作,在回县途中不幸殉职。她用短暂的生命在希望的田野里书写青春答卷,扎根基层群众,浇灌群众心田,绘出平凡又伟大的梦想!
扎根需要走夯实基础,努力积累的脚步。科学家精神不分职业,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它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人身上,但是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披荆斩棘,扎根基础。每一位追梦人都有可能迸发出一股十分强劲的科学家精神,而只有科学家精神才是真正支撑追梦人的力量。科学事业的未来是属于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的。我们作为追梦人要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要发扬以创新发展为配色的科学家精神,要发扬以奉献精神为主色的科学家精神,这是属于我们作为追梦人的责任与担当。如果我们过于急于求成,反而会欲速则不达,正如我们看到的无数高楼大厦在夜晚光彩夺目,那也正是因为有坚固的地基支撑着它们,想要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仅凭着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充实自我,当基础足够夯实,扎根足够坚韧,自会扶摇直上九万里,星光终不负赶路人。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学习科学家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身。我们拥有无比广阔的施展才干的舞台,当立鸿鹄之志,争做有为青年,助力国之成长。新时代青年要积极传承科学家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与时代共奋进,与人民共命运。要不断质疑和探索未知领域,勇于挑战困难和障碍,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的能力。时刻保持务实谨慎的态度,以求真理。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氛围,为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未来,让科学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千帆竞发,奋楫者进,任何光彩夺目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辛苦和稳扎稳打的踏实,我始终坚信没有一夜成名,只有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