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诺奖故事:改变医药史的伟大女科学家|妇女节特别报道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原创
发布本单位科研进展以及原创科普图文等。
收藏

瑞士IBSA Foundation(网站:https://www.ibsafoundation.org/)有一个专门栏目致力于通过艺术方式传递重要的医学前沿科学非常酷。特别是有一位名叫Nina Chhita的艺术家,与很多科普专家创作了一个很酷的《那些改变医药史的伟大女性》系列。

文章以卡通手段,结合人物个性、科研发现和重要语录等等,描述了12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从1901到2019年,共有923位诺贝奖获得者,其中有54位女性,20位来自自然科学领域,其中有12人与医学相关。这十二人分别分别是:

1. 格蒂·科里(Gerty Radnitz Cori ):1947年,首位获得诺贝医学奖的女科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1947年她与丈夫卡尔·科里以及阿根廷医生贝尔纳多·奥赛一起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罗莎琳·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美国医学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与罗歇·吉耶曼和安德鲁·沙利共同获得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美国著名女性细胞遗传学家。由于发现基因转座子,在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没有共同得奖者、单独获得该奖项的女科学家。

4. 丽塔·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神经生物学家及医生。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5. 格特鲁德·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 ,是美国女性生化学家和药理学家。1988年,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埃利恩开发了许多新的药物,这种新型研究方法的使用促使了后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的发展。

6. 克里斯汀·沃尔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国发育遗传学家。1991年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199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对胚胎发育的遗传控制的研究。

7. 琳达·巴克(Linda Brown Buck),美国生物学家,她由于在嗅觉受器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理查德·阿克塞尔一起获得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 弗朗索瓦丝·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法国病毒学家,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研究小组主任。她主要从事反转录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发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她和同事吕克·蒙塔尼耶籍此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 卡罗琳·格雷德(Carolyn Widney "Carol" Greider),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她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1. 迈·莫泽(May-Britt Moser),挪威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莫泽和她的丈夫爱德华·莫泽在过去数十年中领导了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其中尤以发现内嗅皮层的网格细胞而闻名。2014年,三人又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2. 屠呦呦(TU YOUYOU),中国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兼首席研究员,,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这些抗疟药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这些杰出的女科学家具有以下八大品质,值得学习:
1. 胆大:永远不要害怕走错路,特别是大学之前不怕犯错;
2. 聪慧:能把看似完全不一样的事情链接起来;
3. 好奇心:对“小事”保持好奇,并创造新的研究视角;
4. 能量: 总是不知疲倦的工作;
5. 慷慨:懂得与人共事,与人分享成果;
6. 愿景:梦想减缓人类痛楚,力图改变世界;
7. 弹性: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不放弃;
8. 坚韧:选定特定领域之后,勇往直前。

———— 屠呦呦 ————

屠呦呦(TU YOUYOU),中国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兼首席研究员,,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这些抗疟药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屠呦呦早期参与523项目,负责搜集传统医药中的文献和配方。她查阅大量古籍,查访民间药方,最终锁定从青蒿中提取抗疟药物。最终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低温环境下,用乙醚萃取黄花蒿,获得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特殊时代,集体项目下的科研工作中,长期在中国未收到关注,在国内名气不大,但在国外备受关注,最终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国第一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是诗经中鹿的叫声,它喜欢吃青蒿。屠呦呦以青蒿为研究对象,获得诺奖,可谓神之巧合。(翻译:刘光裕)

评论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