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食品安全丨警惕!!!路边的蘑菇不要采,毒你没商量

科普海南
原创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收藏

进入高温多雨季节

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

进入生长旺盛期

大雨过后,小蘑菇们又在探头探脑

它们能吃吗?

一直以来,**民间有一些辨别毒蘑菇的方法,它们大多数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些人轻信这些方法,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世界上有上万种大型真菌,它们的形态和成分具有多样性,辨别它们是否有毒需要专业知识,并非特定经验所能胜任。

毒蘑菇有哪些普遍特征?假设不慎误食了,又该采取什么抢救措施呢?

**“头戴帽子,腰系裙子,脚穿靴子。”**这是毒蘑菇形象的普遍特征,但不意味着适用于所有毒蘑菇,具体判断还要“就菇论菇”。

毒蘑菇是一类可使人或动物中毒的大型真菌,大多数隶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以伞状为主,也有片状、耳状、盘状、马鞍状等。

**与可食用蘑菇相比,毒蘑菇没有明显的标志,**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在野外混杂环境中极难鉴别。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就生长着多种毒蘑菇,其中不乏有剧毒的裂皮鹅膏、灰盖粉褶鹅膏和亚稀褶红菇。

以裂皮鹅膏为例,这种蘑菇的形象就非常吻合上述的普遍特征,有菌盖、菌环和菌托,通体白色,造型普通,其质感与我们日常食用的平菇类似,因此一般人难以区别。实际上,这种蘑菇毒性极强!

在海南,常见的出自“鹅膏属”的还有小致命鹅膏、异味鹅膏、拟卵盖鹅膏、欧氏鹅膏、假褐云鹅膏等,它们都含有剧毒,且形象似一把白色小伞,广泛存在于热带雨林中,让人很难辨别。

误食毒蘑菇会怎样?

误食毒蘑菇后的症状主要分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肠胃炎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

还有一些毒蘑菇食用后能让人产生奇怪的幻觉,它们被统称为“致幻蘑菇”。

此中毒症状开始的前30分钟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轻微头痛、腹痛、恶心、眩晕、乏力、寒战、肌痛及嘴唇感觉麻木;30至60分钟开始出现神经病症状、视觉错乱、色彩和形态干扰、精神欢快、现实感丧失、时空感改变、动作失调等;1至2小时后,视觉错乱增强,知觉扭曲更加强烈,2至4小时后,症状逐渐消失,大部分在4至8小时后完全恢复。

在海南,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的主要种类有大青褶伞、日本网孢牛肝菌、褐点粉末牛肝菌、黑顶蘑菇等。误食该类毒蘑菇后,大多数在食用后的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8至12小时后,症状一般会自发消退。

如何避免蘑菇中毒?

勿食用野生蘑菇!!!

**不要采摘、购买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这样才是最安全的。若是不慎误食了毒蘑菇,应尽早采用催吐、导泻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素。同时,要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方便毒蘑菇的鉴定,进一步明确诊断。

注:内容综合海南日报,图片源自网络,仅作为科普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