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原子气室只有单通道?我国团队造出“多窗口”量子“小房子”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你知道吗?量子传感器的“心脏”——原子气室,过去只能开“单扇窗”,限制了多光束操作的可能。如今,我国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在《Engineering》期刊上公布一项新技术:通过微纳加工造出“多窗版”原子气室,让量子设备能同时“接收”多束激光,为高精度原子钟、磁强计等设备升级提供了关键部件。

传统气室的“单窗困境”:量子设备的“视野”受限

原子气室是量子传感器的核心——它像个“小房子”,里面装着铷(Rb)等碱金属原子和氙气(129Xe、131Xe),激光通过气室与原子相互作用,就能探测磁场、旋转等微小变化。但传统气室有个大问题:受限于加工技术,它只有两个透光窗口,像“单车道”,只能支持单束激光进出。而像原子陀螺仪、双光束磁强计等先进设备,需要多束正交激光同时工作,“单窗”气室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如何给气室开“多扇窗”?关键在“内壁抛光术”

要让气室有多个光通道,核心是让玻璃内壁足够光滑——粗糙的内壁会散射激光,影响信号质量。团队想出了“内侧壁模压工艺”:先在玻璃上激光钻出3毫米见方的小孔(像给房子挖“窗框”),再用高精度氧化铝模具(表面粗糙度仅10纳米,比头发丝细万倍)塞进孔里,加热到玻璃软化的温度(约790℃)。这时玻璃和模具因热膨胀相互挤压,模具的光滑表面就“印”在了玻璃内壁上,把原本5.65微米的粗糙表面(像砂纸)磨成了22纳米的“镜面”(比普通玻璃还光滑)。

这套工艺还解决了批量生产难题:通过多层阳极键合技术,把玻璃和硅片一层层粘牢,再用激光切割分块,一片4英寸的晶圆能做出236个气室,成本大幅降低。更贴心的是,团队还设计了氙气回收系统——氙气价格昂贵,每次填充只有千分之一被封进气室,回收系统能把剩下的氙气存起来重复用,省了不少钱。

实验验证:多窗气室“能打”!

测试数据证明,这种气室的内壁透射率达87%-91%(接近普通玻璃的94%),完全满足光学通道要求。往气室里充入铷原子和氙气后,团队用双光束系统测试:一束795纳米激光从“窗口1”射入,泵浦(激活)铷原子;另一束780纳米激光从“窗口2”或“窗口3”射入,探测原子自旋信号。结果显示,氙气的自旋弛豫时间(衡量信号稳定性的关键指标)达到2-5秒,131Xe的电场四极频移(影响精度的干扰项)仅几十毫赫兹,比传统气室小得多。

未来:从实验室到芯片,量子设备更“聪明”

目前,这种多光通道气室已能支持原子陀螺仪、双光束磁强计等设备的多光束操作。但团队也坦言,还有优化空间:比如进一步提升内壁透射率,延长氙气的自旋弛豫时间(可能通过添加氢气或氘气形成保护膜)。未来,随着芯片级量子设备的普及,这种“多窗”气室有望成为标配,让量子传感器更小巧、更灵敏,在导航、医疗检测、基础物理研究等领域大显身手。

从“单窗”到“多窗”,原子气室的这场升级,不仅是加工技术的突破,更像给量子设备装上了“广角镜头”——当它能同时“看”多个方向的激光,我们对微观世界的探测也将更精准、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