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雾中航行生死法则:揭秘际避碰规则中的"能见度不良"行动指南

出发去远航
原创
传播航海知识弘扬航海文化以科普的角度介绍航海活动
收藏

当海雾笼罩,能见度骤降至百米内,船舶如何在“盲开”状态下避免碰撞?《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19条专门规定了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这些用百年海难教训换来的铁律,是航海者的"雾中生存手册"。本文将通过3大核心原则、4类致命误区及5项实战技巧,带您穿透迷雾,掌握船舶安全航行的科学法则。

一、能见度不良的判定标准

国际定义

任何因雾、霾、雪、沙暴等导致能见度受限的情况。

关键阈值:能见度<2海里(约3.7公里)即视为不良,<0.5海里(约1公里)需启动最高警戒。

能见度分级与风险

等级 能见距离 风险等级 典型现象

0级 <50m ★★★★★ 浓雾(船舶需立即停航)

3级 500-1000m ★★★☆ 中雾(需备车航行)

二、能见度不良时的三大核心行动规则

1. 安全航速:比慢更重要的“可控性”

定义:能及时停船或避让的速度,通常需降至正常航速的30%-50%。

特殊场景

雷达发现正横前船舶回波时,应减速至“维持舵效的最小速度”。

港内航行时,LNG船等特殊船舶需在能见度<2000米时停航。

2. 强化瞭望:超越人眼的“科技组合拳”

设备协同

雷达:每6分钟完成360°扫描,关注4-6海里内目标。

AIS:自动交换船舶动态,但需注意渔船可能关闭AIS的风险。

听觉瞭望:雾号间隔≤2分钟(如机动船鸣放“一长声”)。

3. 避让行动:向左转=自杀?

转向禁忌

对正横前船舶禁止左转(除被追越船外)。

对正横后船舶禁止朝向它转向

正确操作

大幅右转(建议≥30°)或停车待避。

案例:2021年东福山碰撞事故中,两船因小角度左转导致相撞。

三、雾航中的四大致命误区

依赖单一手段:仅凭雷达忽视视觉瞭望(2023年“尊XX”轮事故主因)。

“默契避让”陷阱:两船同时左转反而迎头相撞。

雾号形式化:未按规则鸣放雾号(须间隔≤2分钟)。

低估风流影响:低速下船舶更易偏离航线,需频繁定位。

四、实战操作清单

进入雾区前

船长上驾驶台,轮机长下机舱备车。

关闭水密门,备妥双锚。

雾中航行时

使用“5-3原则”:能见度<5海里启动预备,<3海里全面戒备。

通过VHF16频道通报动态(例:“长江口北槽航道,我船正以8节航速南下”)。

正横前听到雾号?立即停车直至危险解除。

雷达发现目标DCPA<0.5海里?转向60°以上。

互动彩蛋

你能从雾号节奏判断船舶类型吗?

一长二短:渔船或操纵受限船

二长声:锚泊船

实验:用两台电风扇模拟船舶对遇,观察转向方向对碰撞风险的影响。

(本文内容综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19条及中国海事局雾航安全指引,案例数据源自官方事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