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到我青海水上雅丹地质公园的“蚊子”是啥蚊子,我一看,大多数都是不吸血的摇蚊。就是成群停在人身上,确实渗得慌。这些摇蚊占视频中“蚊群”的绝大多数。它们外形类似蚊子,但不吸血(口器退化),常在水面成群飞舞。因对湿度敏感,会围绕人体盘旋(尤其深色衣物),但不会叮咬,主要困扰是可能飞入眼耳口鼻。也有可能混有少量的蠓(俗称“小咬”或“墨蚊”) 体型极小(约1-3mm),会吸血,叮咬后奇痒且易红肿。盐碱湿地环境是蠓的繁殖温床,黄昏前后活跃。普通蚊虫也少量存在,靠近水源区域需注意。水源富集的雅丹地貌中湖泊是干旱区的罕见水源,为蚊虫幼虫(孑孓)提供理想繁殖地。盐碱土壤水中矿物质丰富,适合摇蚊幼虫(红虫)生长,成虫羽化后形成庞大群体。湖区的候鸟(如斑头雁)以摇蚊为食,间接维持了生态链,但也会吸引吸血蠓类。夏季气温升高(20-30℃)加速虫卵孵化,无风晴日时活动最盛。对旅行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是穿戴防蚊面罩网帽(推荐)、长袖长裤(浅色为佳),避免皮肤暴露。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对吸血蠓有效;摇蚊无需驱赶,面罩即可阻挡。蚊虫在日出日落前后最活跃,正午高温时减少湖边停留。摇蚊群远看如“薄雾”,可用长焦镜头拍摄,避免深入虫群;无人机航拍可规避地面蚊群。公园可以定期进行生物防治(如投放鱼类捕食幼虫)和物理清理,但完全控制难度大。核心观景区蚊虫密度较低,徒步区域需加强防护。摇蚊是湿地生态链的重要环节,为鸟类、鱼类提供食物,其大量存在也反映了水体洁净度较高(对污染敏感)。
建议带上防蚊面罩、驱蚊液、防风外套、墨镜。可以将蚊群视为独特生态景观,做好防护即可安全游览。夏季傍晚的雅丹落日与湖中虫群共舞的景象,反而成为另类自然奇观。优先选择景区车辆游览,减少步行暴露时间。做好充分准备,蚊虫并不会削弱水上雅丹的壮美体验——荒漠与碧湖交织的魔幻地貌,依然值得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