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与传说
• 名称由来:冬虫夏草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因而得名。它的藏药名为“牙札更布”,在古代还有“雪蚕”“雪蛆”“冰蚕”“冰蛆”等别名。
• 传说故事:相传在公元690年,晚年的武则天体衰多病,咳嗽不止,太医用药无效。御膳房康师傅想用冬虫夏草炖鸡滋补,但鸡是发物,便改用鸭子。武则天见汤里有黑乎乎的东西,以为康师傅要害她,大怒要将其处死。同乡好友李师傅将冬虫夏草塞进鸭肚再炖,武则天食用后气色好转,咳嗽痊愈,冬虫夏草全鸭汤也因此成为名菜。
生长过程
• 盛夏时,海拔3800-50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里,蝙蝠蛾将虫卵留在花叶上,卵变成小虫后钻进土壤,吸收植物根茎营养。此时,冬虫夏草菌的孢子随风飘落,遇到蝙蝠蛾幼虫便钻进其体内寄生。• 受真菌感染的幼虫逐渐蠕动到距地表2-3厘米的地方,头上尾下地死去,形成“冬虫”。来年春末夏初,虫子头部会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即“夏草”,是由真菌菌丝组成的子座。
功效与争议
• 传统功效:中医认为,冬虫夏草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虚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久咳虚喘、劳嗽咯血等病症。
• 现代研究争议:2003年非典时期,冬虫夏草被传能包治百病,后商家又给它加上“防癌抗癌”“延年益寿”等光环。但相关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其“抗癌”等功效被严重夸大,并非所有冬虫夏草都含有虫草素,即使有含量也极低,达不到治疗作用,且长期服用冬虫夏草产品可能会造成砷在体内蓄积过量。
市场与文化
• 市场价值:冬虫夏草价格曾一路飙升,2007年每千克2000条规格的冬虫夏草每千克高达20万元。因市场需求大,还出现了大量假冒产品,商贩也常添加金属杂质增加重量。
• 采挖文化:在青藏高原,每年5、6月藏民们会匍匐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采挖冬虫夏草,采挖前需焚柏枝祈福,且会留一株不取,以敬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