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25年的能源安全

中国石油学会
传播石油知识,弘扬石油精神
收藏

在全球能源企业转型加速、AI技术渗入产业链速度加快和地缘政治纷争不断的背景下,2025年渐行渐近。在这辞旧迎新的节点上,许多业内专家感叹,在能源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能源安全的问题却日趋严峻,值得人们沉思。近几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针对能源现状的表态出奇一致,均是忧喜参半,未雨绸缪。我国也不例外,关于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学术论文和专家建议层出不穷。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安全问题?怎样通俗地解读,才能让非专业的民众理解并关切?谈到这个话题,还需从能源的重要性说起。

能源的作用和分类

人类对能源的认知,是从掌握了用火的技能开始。通过燃烧柴草烧烤食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存方式,熟食易于消化吸收,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快速发育,从而孕育了高等智慧。在漫长的柴薪时代,先民借助火的神力加工陶器、冶炼青铜,加速了文明进程。到了18世纪,伴随着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迎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成为当时最受推崇的动力燃料。19世纪以来,内燃机的诞生为石油的扩展应用开辟了道路,这两种化石燃料从此身价倍增,煤炭被誉为“工业粮食”,石油则被冠以“工业血液”的美名。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继往开来的文明进程中一刻也离不开燃料的使用,从简单的一日三餐到复杂的产品制造,所有的生活、生产活动都与消耗的燃料息息相关。总之一句话,燃料的转型升级是推动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阶梯。多数人往往把日常所闻所见的各种燃料视为能源,但这一认知过于简单,科学的解释赋予了能源更广泛的内涵。简而言之,能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做功的各种物质和力量。广义上,任何能够释放能量的所有物质和自然力都可以称为能源。狭义上,能源特指现阶段已被广泛开发利用,能够产生动力的热能和动能。

能源有多种形态,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种类型。一次能源是指来自于自然界可以直接利用的物质和力量,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力、水力、地热能、太阳能、核原料等。其中,埋藏于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被称为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为人们熟知的三种矿藏。二次能源泛指通过加工转换一次能源后产生的电力以及各种能量载体,例如各种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煤气、沼气、酒精、焦炭等。然而,一部分能源具有消耗完无法再生的属性,煤炭、石油、天然气就是典型代表,由于地壳中的蕴藏量有限,只会越用越少,最终导致矿脉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而风力、水力、太阳辐射的光和热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限次循环利用,归属于可再生能源。

在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中,煤炭的储量最为丰富,且分布广泛,它并非引发能源问题的导火索,而石油和天然气因其储量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产区,成为能源问题争议的焦点。

能源安全问题的起因

从20世纪初叶开始,石油和天然气凭借超越煤炭的诸多优越性,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迅速成为能源消耗的新宠。1965年起,石油、天然气的合计消费量超过了煤炭,宣告人类社会进入了油气时代。由于石油蕴藏量分布不均,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例如,储量最丰富的中东地区占据全球已发现油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生产能力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既是供给世界性消耗的大油库,也是引发利益争端的火药桶。20世纪后半叶,因争夺石油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接连不断,导致石油价格暴涨、限产乃至断供,触发了三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海啸般的剧烈震荡。

为了应对石油贸易中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国际能源署于1974年11月在动乱加剧的背景下成立。这个国际性组织首次提出了以稳定石油供应和价格为核心的能源安全观,定义为“在给定的价格下,满足能源需求的供给在物理上的可获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可以接受的价格条件下,进口国能够购买到多少石油。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消费国能否将购买到的石油安全运回本国,也是能源安全不容忽视的“卡脖子”问题。归纳起来,现行的国际油气市场存在供应与需求贸易交锋、价格大幅度波动和长途运输安全三大风险。其中任何一项发生不可控制的重大变故,都会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甚至引发动乱、挑起战争或阻断全球的油气供应链,这正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不仅是维系全球化经济链条高速运转的动力之源,还是重化工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材料,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阶段还没有其他能源能够完全替代它们,别说断供了,供给量不足也会让高度依赖的国家难以承受。因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当前能源安全问题最集中的焦点。主要油气生产国和大宗消费国之间的博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贸易往来,而是搅动世界政治风云的台风眼,无论是油气富集区的生产国、还是因需求而下血本的消费国,包括转运油气中途经过的过境国都被卷入其中。石油和天然气不仅是当今世界交易量最大的紧俏商品,还是与金融、政治、军事密切相关的“武器”,一些国际事务专家表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世界。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

以2025年1月所得到的数据为观察点,思考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目前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却不尽如人意,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的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2024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进口石油总量超过5.6亿吨,同比增长11%,能源安全的风险有增无减。目前,国内自产油气的保障能力不足30%,对外来油气的依存度已经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购买量最大的消费国。

其实,对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依存度并没有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情况下,进口量高于消费量的一半左右便被视为能源安全预警的红线。显然,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已经严重不足,处于高度危险的脆弱状态。那么,我国的能源安全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其一,我国自身探明的油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近几年的石油总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天然气虽然增产的数值年年上升,但仍然跟不上市场消费的旺盛需求。此外,投入开发的老油气田已经全部过了生产能力的高峰期,产量递减趋势日益加剧。具有新增产能希望的塔里木盆地和海上的油气勘探,均因油气埋藏太深、钻探成本太高和海域存在主权争议等问题,导致发现的储量规模有限。页岩油气的开采前景虽然看好,但目前仍处在试验探索阶段,工程技术的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急迫需求,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最无奈的唯一选择。

其二,世界上主要的油气资源早已被发达国家瓜分完毕,中国作为后来者只能到一些经济欠发达或政局不稳定国家和地区参与油气田合作勘探开发。遇到战争、动乱、政权变更的情况难以预测,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获取油气产量的不确定性较大,投资风险高,极易打水漂。

其三,我国进口油气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和中亚地区,海上运输无法避开霍尔木兹和马六甲海峡,途中还极易受到亚丁湾海盗的威胁,可以说海上运输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生命线。中亚地区虽然开通了输送油气的管道,但该地区民族众多、冲突不断,一直是恐怖组织、极端宗教组织、反政府武装活动最猖獗的地区,一万余公里的中亚油气管道,有2000公里不在中国境内,且穿越人烟稀少的荒漠区,保卫安全的难度非常大。油气运输过境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始终是我国最担忧的心病。

其四,我国油气战略储备的基础设施不足。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突发的石油供给熔断危机,通常将石油、天然气极端条件下的自保能力设定在90天左右。而我国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储备能力,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储油库、储气库和液化石油气(LNG)接收站,以及遍布全国的油气输送管网。2022年9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透露,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将达到21万公里左右。若目标能够实现,将是一项巨大成就,但就管网密度而言,仍与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若想加强油气的战略储备和均衡调配,我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的命脉,为了尽快降低风险等级,我国在开源节流方面已经做出很大努力,一方面加大陆上和海上的油气田勘探力度,另一方面加速风能、水能、太阳能的利用规模,目前已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骄人业绩。但这些能源尚不能取代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中的主导地位,消减安全风险还需内外并举、多管齐下,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化合作的愿景中营造利益最大化的宏大布局。

作者:宫柯

评论
科普达人精英
太师级
能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的命脉。加速风能、水能、太阳能的利用,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世界领先的骄人业绩。
2025-07-01
内蒙古🇨🇳李有忠
少傅级
阅读理解
2025-06-30
祥和123
学士级
学习科普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