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柔性制造系统调度新挑战:机器与运输车辆如何协同“不堵车”?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在智能工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运转,AGV(自动导引车)载着物料穿梭于不同工位之间——这幅“智能制造”的图景看似有序,实则藏着一个关键难题:如何让机器和运输车辆高效协同,避免“堵车”或“空转”?近日,我国北京理工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发表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考虑运输车辆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FJSP_PT)”的研究进展,为破解这一制造系统的“交通拥堵”提供了技术地图。

从“单机调度”到“车机协同”,生产效率的新瓶颈
随着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定制化升级,柔性制造系统(FMS)成为制造业转型的核心。传统生产模式中,调度问题主要关注机器的加工时间,却常忽略物料运输的关键环节——但现实是,运输时间已与加工时间“平分秋色”。论文指出,当运输时间(T-t)超过加工时间(T-p)时,调度问题甚至会从“机器排队”变成“车辆赛跑”;反之,若运输时间较短,问题则退化为传统的机器调度。这种动态变化,让原本复杂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FJSP)升级为FJSP_PT,需同时协调“机器加工、任务排序、车辆运输”三大环节,难度显著增加。

三大“解题思路”:模型、算法与基准
面对这一挑战,学界已探索出三大破解方向。首先是模型优化:通过整数规划等方法明确约束条件(如机器和车辆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任务)、目标函数(如最小化总完成时间、能耗),甚至细化到“每个操作必须由车辆运送到指定机器”等细节。其次是算法突破:从精确算法(如分支定界)到启发式(如遗传算法)、元启发式(如模拟退火),再到群智能算法(如粒子群优化),学界已开发出数十种方法。其中,遗传算法因能灵活适应不同场景被广泛应用,例如通过“染色体”编码任务顺序和车辆分配,结合交叉、变异操作寻找最优解。最后是基准测试:研究团队整理了Bilge集、Deroussi集等多套测试数据,覆盖不同规模和运输-加工时间比,为算法效果验证提供了“标尺”。

从实验室到车间:技术落地的现实挑战
尽管方法多样,论文也坦言技术瓶颈。例如,在大规模工厂中,车辆拥堵可能比计算更耗时;部分优化算法为节省内存,可能影响模型收敛效果;动态环境下(如车辆故障、紧急订单插入),调度系统需快速调整,对算法的实时性提出更高要求。目前,这些技术已在我国南京、南方地区的智能车间进行了验证——例如,某生产监控机器人组件的车间,通过优化AGV和机器的协同,不仅缩短了物料等待时间,还降低了设备能耗。

未来方向:从“集中控制”到“多目标协同”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指出三大趋势:一是“从小规模到大规模”,适应工厂中更多机器和车辆的协同需求;二是“从集中控制到分散协作”,利用机器的自主感知能力,让调度更灵活;三是“从单目标到多目标”,兼顾生产效率、能耗和设备负载平衡。这些进步不仅能让工厂更“聪明”,也将推动制造业从“巨头专属”走向“更多企业可及”,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正如论文所述,解决FJSP_PT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只是让车间少些“堵车”,更是让每一台机器、每一辆AGV都成为“智能团队”的一员——它们默契配合,最终让“个性化制造”真正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