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从造纸车间到世界级实验室,这位大龄学霸的逆袭人生比电影更燃!

我是科学人
传承科学精神,汲取榜样力量
收藏

有人说,人生的赛道是自己画的。这句话对于结构生物学家柴继杰而言,恰如其分。

当20多年前,他穿着沾满纸浆的工装走出辽宁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时,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料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决定,将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一场震撼学界的逆袭起点。从一名造纸厂的助理工程师到自学跨界考取石油化工专业的硕士,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37岁“高龄”时才正式踏入生物学领域,却最终成为植物免疫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他师从于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施一公称他为“最让我佩服的学生”,而柴继杰的年龄其实比施一公还年长一岁。

如今作为西湖大学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手握多项诺奖级成果的柴继杰,用近乎传奇的经历证明: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不敢出发的放弃。

柴继杰

人生的起点

1983年,17岁的柴继杰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学习制浆造纸专业。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但毕业后的柴继杰并未直接走上科研道路,而是被分配到辽宁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在工厂的4年里,他每天和机器、纸张打交道,生活按部就班。但柴继杰并不满足于此——他隐约觉得,自己还能做更多的事。

于是,柴继杰决定考研。没有系统复习,没有名师指导,他白天在造纸厂上班,晚上挤在狭小的宿舍里啃专业书。他的英语基础薄弱,专业课知识也只停留在本科水平。但柴继杰的“狠劲”上来了: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单词,下班后直奔图书馆,周末泡在实验室补实验技能。最终,在1991年,柴继杰以优异成绩考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是石油催化裂化——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然而,命运再次转折——他在一次学术交流中接触到生物学,并产生了浓厚兴趣。3年后,他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跨专业考博,转向生物学。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物学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柴继杰的本科和硕士背景与之毫不相关。但他硬是靠着自学,成功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启了他的生物学研究之路。

柴继杰在植物房

37岁“高龄”从零开始

1999年,柴继杰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实验室做博士后。

这一年,他33岁,甚至比导师施一公还大一岁。更关键的是,他对结构生物学几乎一无所知。

本科造纸、硕士石油化工、博士药物化学,研究方向一变再变。当施一公收到柴继杰投递来的简历时,也直呼此人“邪乎”,但也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印象,勾起了施一公的好奇心,决定要见一见柴继杰其人。见过一面之后,施一公便笃定此人“不一般”,他在后来回忆道:“柴继杰刚来时连基本的生物学实验都不会做,但他却从来不认为世上有什么事他做不到。”

柴继杰的起步自然异常艰难。他每天泡在实验室,从最基础的实验技术学起,甚至常常工作到凌晨。其实早在读博期间,柴继杰的博士生导师就曾评价“这个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有股子‘轴劲’,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柴继杰的坚持和勤奋也最终打动了施一公,让他逐渐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

在普林斯顿的5年,柴继杰完成了从“科研小白”到“国际学者”的蜕变。也许是因为非科班出身,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在实验中常有出人意表的想法,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会自创一套实验流程,他主导的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为后来破解植物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2004年,柴继杰决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在新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组建团队。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免疫学——一个当时中国几乎空白的领域。2009年,他受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正式跻身中国顶尖科学家行列。

柴继杰的博士后导师施一公,他比柴继杰还小一岁

新的突破

柴继杰的研究聚焦于植物免疫系统——植物如何识别病原体并启动防御机制。

植物如何抵御病菌入侵?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学界整整20年。柴继杰的团队首次解析了抗病小体(resistosome)的结构,发现植物免疫受体可以形成类似动物免疫系统的“信号机器”,从而激活免疫反应。这一发现被誉为“植物抗病领域30年重大突破”,为抗病作物育种提供了全新思路。

2017年,柴继杰成为首位获得德国“洪堡教席奖”的中国大陆科学家,该奖项旨在吸引全球顶尖学者赴德研究。2023年,他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奖项之一。

2023年8月,柴继杰全职加入导师施一公领导的西湖大学,担任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在西湖大学,他组建了植物免疫信号传导实验室,继续探索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并推动农业抗病育种的产业化应用。

如今在西湖大学,59岁的柴继杰依然保持着“拼命三郎”的工作节奏。他的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团队成员经常看到他凌晨两三点还在修改论文。这位“科研狂人”也有着独特的育人哲学:“我从不给学生设限,就像当年施老师信任我一样,年轻人需要试错的勇气。”

回顾逆袭之路,柴继杰的成功密码里藏着三个关键词:“不设限”的科研态度、超乎常人的勤奋、导师的信任与支持。

没有显赫背景,只有不服输的劲头;没有天才光环,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投机取巧,只有对科学的纯粹热爱。柴继杰的人生,是一部真实的“逆袭教科书”。或许,这就是科学精神最动人的诠释——永远好奇,永远无畏,永远向前!

评论
大思快跑
庶吉士级
已阅
2025-07-04
有进取心的万事俱兴场记
太傅级
为柴继杰教授点赞,为了研究推广农业植物免疫和抗病育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2025-07-04
、? !
太师级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