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即日起,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节气科普”系列原创内容,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
当太阳行至黄经105°,小暑节气携热浪如约而至。小暑可并非“小”热,而是表明炎热天气刚刚开启,尚未达顶峰。谚语“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温暾大暑热”均精准描述了小暑后天气渐热的趋势。
小暑之“动”:自然力量的释放
风动——温风至:小暑时,大地上难觅凉风,形成“温风至”的物候特征。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太阳辐射增强,此时虽太阳直射点南移,但北半球地表吸收的热量持续积累,热量“收大于支”;二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增温叠加暖湿季风,造就高温高湿的“桑拿天”;三是大气中水汽积聚较多,增强了大气的保温效应。
雨雷动——强对流频发:小暑期间,多雷暴天气,让此时节的天气似乎有些“动荡不安”。这是因为在副热带高压北缘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冷空气碰撞释放巨大能量,形成强对流,极易发生极端天气。
虫动与鸟动——生存策略的调整:由于地表温度过高,蟋蟀离开被晒烫的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与此同时,夏日的蝉鸣和蛙叫不绝于耳,这是它们生命中最“高歌”的时段。老鹰则离开湿热的低空,飞往清凉的高空盘旋捕猎。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6℃。
人动——农事与习俗的忙碌:小暑虽需静养,但农事管理不容懈怠。北方“棉花整枝不停歇”,南方要防旱涝、抢收早稻。一些地方还有“晒伏”习俗,利用强烈日光曝晒衣物、书籍、药材等,防霉防蛀。高温和紫外线可破坏霉菌孢子、虫体蛋白质结构,灭杀虫卵及蛀虫幼虫。
小暑之“静”:能量蓄积与身心调适
自然之静:小暑初候“温风至”,此时高温高湿,汗液蒸发效率降低,人体散热困难,给人以闷热无风的凝滞感,自然界仿佛陷入“静默的蒸笼”。
心静:古人提倡在夏季“少动多静”,午间小憩避暑,早晚活动,调整作息“夜卧早起”。暑热耗气,静息可减少津液流失,保存体力。户外作业人员尤其要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防止中暑。俗语“心静自然凉”,可通过品茶、读书、弈棋等静态活动宁心安神,避免情绪躁动。静心能调节交感神经,降低代谢率,使体感温度下降。
小结:“静”与“动”的和谐统一
小暑的动与静看似矛盾,实则对立而和谐统一。地表热力如巨釜闷蒸,气流凝滞,是为雷暴蓄势,静为天道蓄能;生灵蛰伏避暑热,蟋蟀隐墙隅,草木垂叶敛气,静候能量临界,动是万物应时。心守静境以抗暑,身择静息以存力。无凝滞则雷暴难成,无守心则劳作耗神,静是动的基石;稻穗灌浆静默积累终成丰收,檐下蟋蟀迁居求静亦是生存之动,动是静的延展。小暑以静纳天地炽能,以动焕生命韧劲,让我们在这独特的节气韵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智慧。
作者: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审核:
陈云峰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研级高工
吴宇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 项目主管
策划:翟国庆 阎冬 史文慧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中国气象学会
本文图片及封面图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