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
挥别癸卯兔,迎来甲辰龙。
龙对中华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被视为神秘、力量、智慧和吉祥的象征。
龙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对于龙文化强烈的认同感,
将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汉字小课堂】
“龙”lóng,繁体字为“龍”,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龙字十分形象,有头有尾,头角峥嵘,嘴巴大张,身躯兼有鳄鱼和蛇的躯干形象,尾巴长而卷起;金文的龙字延续了这种形状,只是笔触更为圆润;从小篆开始,龙字开始具备现代繁体龙字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字逐渐演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形。
汉字“龙”的基本释义
-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如:龙颜、龙袍、龙床等。
- 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如:龙舟、龙灯、龙旗等。
- 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龙等。
-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如:龙虎(比喻杰出的人物)、龙凤(比喻才能优异的人)等。
- 比喻性格亢直。如:龙亢(个性刚直不屈)、龙性(指性格倔强,难以驯服)等。
- 姓。
含有“龙”字的成语
龙行龘龘(lóng xíng dá dá),出自四库本《玉篇》23龙部第8字,文字释义为群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
2023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主标识发布,主题为“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以“龘”字为题眼,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龙腾虎跃(lóng téng hǔ yuè),出自《拟三国名臣赞序》。意思是像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龙雕凤咀(lóng diāo fèng jǔ),出自《国雅品·士品四》。意思是比喻辞藻之美。
龙翰凤雏(lóng hàn fèng chú),出自《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意思是比喻杰出的人才。
“龙”这一神奇汉字,
深藏于中国古老的文明之中,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也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龙贯穿了集众长、惠万物、
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精神,
几千年不变。
而龙的形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关于龙的民俗也十分丰富,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于龙的习俗】
舞龙
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来祈求平安和丰收,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
剃龙头
剃龙头,是指每年在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间所说“龙抬头”的日子去剃头发。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都比往日红火。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龙”的象征意义】
权威
龙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代表着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在古代,皇帝的御用之物上都要刻有龙纹,以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龙还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的最高等级,称为“龙袍”的皇家礼服就是最好的例证。
尊贵
龙的形象庄重、威武,给人一种崇高的尊贵形象。在古代,人们常用“龙马精神”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饱满、气概不凡。此外,龙还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兽,地位尊崇无比。
吉祥
龙被认为是带来好运和祥瑞的神兽。在民间信仰中,龙被认为是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健康、富贵的神祇。因此,人们在喜庆场合常常用龙作为装饰图案,以求得吉祥如意。
繁荣
龙被认为是能够带来雨水和丰收的神兽。在农业社会中,水是生命之源,而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龙被赋予了调节天气、促进农业丰收的能力。同时,龙还是财富的象征,人们认为拥有龙的人将会财运亨通。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渠道,仅作分享,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来源:贝贝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