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持续高热,“热死人”快要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了。但是你知道吗?高温中暑是真的可能造成健康威胁的!但,中暑真的有那么恐怖吗?其实也不然,它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二、哪些人容易中暑?
根据《中国公众防中暑健康指南》,以下五种人最容易中暑: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高强度训练人群和特殊环境劳动工作者。
三、中暑可分为以下几种: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1、热痉挛
热痉挛是一种短暂的、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咀嚼肌、腹直肌,最常见于腓肠肌;也可发生于肠道平滑肌,出现抽搐、疼痛等不适。
2、热衰竭
热衰竭是指热应激后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可出现心跳过快、呼吸增快、肌痉挛或晕厥。
3、热射病
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以核心温度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常常表现为皮肤灼热、意识障碍、高热、头痛、抽搐等严重症状。
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
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尽管劳力型热射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但环境条件并非必需。
四、中暑的症状
1、先兆或轻症症状: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疲乏、心悸、脉搏变快、体温升高。
2、重症症状:搏动性头痛、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无汗、恶心、呕吐、四肢或腹部痉挛并疼痛、脉搏变快、体温超过40℃伴皮肤干热。
五、怎么预防热射病?
心脑血管病患者、体弱及肥胖人群、老年人、坐月子的产妇在夏季要做好预防工作,应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运动,避免长时间待在环境闷热的室内;
注意及时补水,可以饮用一些淡盐水、绿豆汤,可以准备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常用药;
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果发生了中暑症状,可以服用一些藿香正气水,及时进行物理降温。
六、中医智慧度盛夏顺时养生护身心
三伏将至,暑热挟湿易伤元气。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夏季养生重在清心火、护阳气、祛湿浊。遵循"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古训,晨起可趁凉风习习时散步练八段锦,避开午时(11-13点)烈阳灼晒,午后小憩半小时养心气。
切记勿贪凉久居空调房,毛孔闭合反致暑湿内蕴,建议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肩颈腰腹需重点防寒。
1、饮食当取“清补”之道:
绿豆百合汤清心除烦,
冬瓜薏米老鸭汤利湿健脾,
乌梅山楂饮生津止渴。
苦味入心,凉拌苦瓜佐少许姜丝可防寒凉伤胃;
酸味敛汗,柠檬蜂蜜水配两粒九制陈皮,既解渴又防电解质流失。
需忌冰镇饮品直伤脾阳,西瓜虽解暑但每日勿超300克,脾胃虚寒者可煮姜枣茶佐食。
2、中医有三忌:
一忌大汗淋漓:
汗为心之液,运动宜选晨昏且及时补充淡盐水;
二忌情绪过激:
“暑易入心”可常按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安神定志;
三忌赤膊纳凉:
督脉受寒易致头痛,宜穿真丝或亚麻衫透气散热。
3、养生妙招巧运用:
①荷香醒脾法:鲜荷叶煮粥,或干荷叶6克配决明子泡茶;
②药枕助眠:将淡竹叶、薄荷叶、菊花各50克缝入枕芯;
③三豆饮代茶:黑豆、绿豆、赤小豆等量煮水,加冰糖调味,既防痱又解毒;
④随身香囊:公丁香、艾叶、藿香、苍术各5克研末,驱蚊提神兼化湿。
盛夏养生贵在“以热制热”:晨起喝热粥鼓舞阳气,正午用温水擦身促进散热,黄昏热水泡脚引火归元。顺应夏长之气,养好心脾两脏,方能为秋冬收藏打下根基。
指导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 李湘民 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罗杰坤 教授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