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虫子活动的高峰期,虫子不仅会叮咬吸血,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还可能作为媒介传播多种疾病,其传播疾病的途径大致为:
从被感染宿主(人或动物)身上吸食血液时摄入产生疾病的微生物,之后在病原体复制后将其传播到新的宿主体内。通常,媒介一旦变得具有传染性,就能在接下来的每一次叮咬/吸血过程中传播病原体[1]。
本期荐书,一起读书
《昆虫记》
作者: (法)法布尔著
出版发行: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
ISBN:978-7-5702-2850-8
内容提要:本书描述了隧蜂、蝉、圣甲虫、天牛、蝴蝶、萤火虫等昆虫的生物特性,揭示其自然习性和行为特征,通过讲述昆虫的多彩生活来抒写人生感悟。
《蜱虫与蜱传疾病》
作者: 吴东兴著
出版发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4
ISBN:978-7-5116-6056-5
内容提要:本书对蜱虫的分类、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细胞遗传学、传染疾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介绍了蜱类昆虫的种类及生活习性、科普蜱虫传播疾病及危害性、调查研究蜱传疾病的重要性。
蚊子
全世界已发现约3000种蚊虫,我国已发现400余种。已知300种蚊虫可传播虫媒病毒,其中以伊蚊、库蚊和按蚊为主,分别传播115、105和50种虫媒病毒[2]。其中包括各种病毒,如登革热,黄热病和各种寄生虫,例如疟疾,淋巴丝虫病。
蜱,又名“壁虱”
全世界已知的蜱类中,硬蜱科8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中国已记录的硬蝉科约110种,软蜱科10种。蜱主要生活在山林、草原及野生动物巢穴中。宿主为野生啮齿动物和家畜,有时也叮人吸血。蜱是仅次于蚊虫的传播媒介,116种蜱可传播虫媒病毒[2,4]。其中包括莱姆病(蜱媒旋体病),蜱传脑炎(森林脑炎),斑点热等
隐翅虫
隐翅虫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250种以上,其中毒隐翅虫有致病作用,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我国发现的毒隐翅虫主要是梭毒隐翅虫、青翅蚊形隐翅虫、黑足蚊形隐翅虫。
01 特性
毒隐翅虫是一种黑色蚁形小飞虫,虫体为0.6~0.8cm,头黑色胸橘黄色,前腹部为黑色鞘翅所覆盖。此虫白天栖居潮湿的草地、稻田、菜园或腐木、石下等阴暗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尤其是在有日光灯的地方成群飞行,每年4~9月繁殖较快,7~8月是发病的高峰期。
该虫末端常有一小滴透亮的液体,即为该虫分泌的毒素。夏秋季节,该虫叮咬皮肤或虫体受压时可释放毒液,多数虫体在皮肤上爬行时并不释放毒液,只有当虫体被拍击或压碎时,毒液沾染皮肤而引起皮肤损害。故睡眠时要熄灭灯光,如发现皮肤上落有虫体不要用手直接捏取或拍击,应将虫体拨落在地用脚踩死。
02 隐翅虫皮炎临床表现
皮疹常发生于面、颈、胸、背、上下肢等露出部位,由于毒液的刺激,2~4小时后皮肤上出现点状、条索状红肿,发痒,逐渐有灼热疼痛感,约12小时后皮肤上出现水疱,多为透明的薄疱,有的发展为脓疱或灰黑色坏死,在皮损周围可出现鲜红色丘疹或水疱,呈点状或片状,常因搔抓引起鲜红色糜烂面。
若侵犯眼睑时致眼睑红肿,若污染毒液的手抓到外阴可出现局部片状红斑。病程1~2周,以后干燥脱痴而愈,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
皮损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毒虫的种类、数目和机体的反应状态,轻者仅为点状或条索状淡红斑,重者可出现广泛大面积的糜烂面或浅层的皮肤坏死。皮肤有瘙痒、灼痛或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若继发感染则使病情加重[5]。
虫子的防治
1 环境治理
通过环境治理,如填平水坑、排除积水、平整土地、改良沟渠及疏通溪河等,消灭或减少虫子的滋生地及滋生条件,以控制其繁殖。此外,还可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及时清除及无害化处理垃圾及粪便,以减少虫子的滋生场所。
2 物理防治
如安装纱窗、纱门及蚊帐等,防止虫子侵入。设置蚊拍、蚊罩拍打及诱捕蚊虫。应用高压光电灭蚊器,捕杀蚊虫。
3 化学防治
使用各种杀虫剂,虽然污染环境,并使虫子产生耐药性,但其具有高效、速效、广谱的杀虫效果,并可大面积使用,是综合性防杀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在使用杀虫剂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如因误服误用出现中毒症状,应及时展开急救,尽快送医治疗。
以下为几种应急处理办法:
① 若杀虫剂沾染皮肤,脱去污染衣物,用软布去除药剂,立即用大量清水和肥皂冲洗。
② 若溅入眼睛,立即用清水冲洗不少于15分钟。若不慎吸入,立即离开施药现场,转移到空气清新处。
③ 若误食杀虫剂,应视情况催吐、漱口,并携带杀虫剂标签尽快就医[7]。
4 生物防治
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其优点是对人畜无害,不造成环境污染,但作用缓慢,并有较高的特异性,实际应用有一定限制,主要用于灭蚊。有两种方法:
①利用生物消灭害虫,如利用柳条鱼、鲤鱼、草鱼等鱼类,巨蚊、松藻虫、水螅等,可捕食大量蚊幼虫;
②部分病原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含有6毒素,被蚊幼虫吞食后可致死,对多种蚊虫均有毒杀作用。国内生产的菌粉“孑孓灵”,应用有良效,对人畜无毒,生产工艺简单。
5 个人防护
可使用驱虫剂,或穿长袖衣及长裤,扎紧袖口和裤口,防止虫子叮咬[3]。
虫子虽小,危害却大。从居家清洁到户外防护,每一次防虫行动,都是在为自己和家人构筑一道健康防线。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把虫子阻挡在生活之外,尽情享受无虫扰的舒适时光,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以上内容仅用于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部分图片资源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 媒介传播的疾病[EB/OL]. [2025-04-08].
[2] 卢洪洲, 梁晓峰. 新发传染病 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王宇明, 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 第4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4] 周明浩, 褚宏亮. 病媒生物防制应用指南[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
[5]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6] 王陇德. 病媒生物防制实用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7] 【药剂科普】莫怕“是药三分毒”如何正确认识卫生杀虫剂的毒性?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EB/OL].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