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孩子高烧拒食?警惕“疱疹性咽峡炎”!这份防治指南请收好

湖南医聊
分享权威、有趣、实用、及时的健康科普资讯。
收藏

“妈妈,嘴巴痛!”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儿科诊室里3岁的乐乐哭着对妈妈说,护士为其测量显示39.8℃,乐乐的妈妈焦急地告诉陶美婷医生:“孩子从前天开始突然高烧,今天连水都不肯喝了,还总是流口水。”

陶美婷医生轻轻压住乐乐的舌头,灯光下可见咽后壁散布着多个灰白色疱疹,周围泛着红晕——这正是夏季高发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表现。

“夏季来了,最近很多宝宝来医院就诊,高热难退,一检查发现喉咙长泡,正是疱疹性咽峡炎在作怪。夏季是这种病的高发季节,幼儿园、游乐场都是传播高危区。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春夏季是流行季节,传染性强,主要通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在儿童聚集地,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场所易造成流行。

二、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传播的?

患儿及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多发。主要通过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疱疹液、被污染的手或物体以及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

三、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表现?

该病潜伏期3-5天,随后多为突发高热、咽痛,部分患儿高热难退,可引起惊厥,发热病程多为2-4天。可出现咳嗽、呕吐、腹泄、惊跳等,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而流涎、拒食、哭闹。典型症状为咽部充血、疱疹。

四、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有什么关系?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是“同源异态”的关系,两者都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同一个病毒感染可以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也可以表现为手足口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在手足口病中检出率更高。两者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均类似。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集中在口咽部,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而手足口病可在口腔内、唇周、手足、臀部等多部位出现红疹或疱疹,可能导致重症,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五、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疗?

该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症状可在1周左右自愈。家长需做好护理,注意隔离,好好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加强口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控制高热,预防惊厥。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可以选用干扰素α喷雾剂或雾化,利巴韦林气雾剂(不常规推荐全身应用)。未合并细菌感染时无需使用抗生素。

若出现进食困难、高热不退、精神反应差、烦躁不安、惊厥等,需及时就医。

六、怎样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患病风险:

a.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b.加强手卫生。

c.保持室内清洁,定期通风。

d.平时适量锻炼、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增强抵抗力。

e.及时接种EV71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儿科门急诊 陶美婷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