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58岁的李阿姨在家人搀扶下走进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精神科诊室。她面色苍白、眼神游移,反复呢喃:“黑道的人在我脑子里装了监控器,邻居用‘法术’控制我……”
这位被“神秘力量”纠缠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女性,25年前因“敏感多疑、认为有人害自己、彻夜难眠”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此后长期服用氯氮平控制病情。今年一场甲亢治疗引发的药物反应,让她再次陷入被害、被控制的深渊……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肖建英介绍,精神分裂症是大脑的“信号错乱”,并非骤然爆发,多数患者会历经数月至数年的前驱期,此阶段若能敏锐识别情绪上抑郁与焦虑交织或情感“钝化”、思维方面出现古怪观念且注意力难以集中、感知出现偶尔幻听或物体边缘闪烁等轻微异常、行为上社交退缩且动力丧失、生理上睡眠紊乱且食欲大幅波动等早期信号并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若未干预,患者可能进入急性发作期,出现幻觉“入侵”如听到命令性或评论性幻听,看到不存在物体,妄想“固化”如坚信被害或被监视,思维“断裂”如言语混乱且逻辑跳跃,行为“失控”如攻击他人或自伤等典型症状,一旦上述信号持续2周以上应立即前往精神科就诊。
一、精神分裂症病因较为复杂,是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家族聚集性显著,直系亲属患病则个体风险升高,多个基因变异或组合影响大脑发育与神经递质功能。
2.神经生物学。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失衡干扰信息传递,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如额叶、颞叶体积减小,脑室扩大。
3.心理社会因素。童年创伤(如虐待、忽视)和成年后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内向、孤僻等性格特质也增加患病风险。
4.孕期感染、营养不良、药物滥用等环境因素通过影响胎儿大脑发育或改变神经化学平衡,间接增加患病几率。
二、治疗变化:从“信号屏蔽”到“系统重装”
1.药物攻防战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是直接阻断多巴胺受体但可能引发肢体僵硬;第二代药物氯氮平既能降低多巴胺活性又能增强5-羟色胺功能。最新的谷氨酸调节剂通过增强NMDA受体功能改善认知症状。
2.物理治疗黑科技
经颅磁刺激(TMS)用磁场脉冲“重置”大脑活动模式,高频刺激前额叶皮层;深部脑刺激(DBS)将电极植入伏隔核,通过电信号调节神经环路。
3.数字疗法新势力
VR暴露疗法让患者在安全环境中直面恐惧刺激,配合生物反馈训练帮助大脑建立新感知-反应模式;AI症状监测系统通过分析语音语调变化提前48小时预警复发。
三、破除偏见:他们不是“疯子”,只是“生病了”
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的误解远比疾病本身可怕。
事实上,经过规范治疗,60%患者可达临床康复,能独立生活甚至工作。多数患者在服用相关药物后,病情得到控制。
精神分裂症或许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治疗与社会支持,患者完全可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正如李阿姨的丈夫所说:“25年了,我们早学会带着疾病症状生活,但有时,我们想活得更好。”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病房 尹小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