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江源地区地下水是如何循环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原创
国家公益性水利科研机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收藏

三江源水系密布,湖泊星罗棋布,雪山冰川纵横交织,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净产水区和西部地区的关键生态屏障,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不仅地表水资源丰富,还是一座巨大的地下水淡水资源宝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地下“宝库”****。

地下水概况
三江源地区赋存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大部分地下水分布于地下含水层与冻土中,其总储量尚无明确的定论。据研究,青藏地区仅冻土储存的水资源总量就高达95280亿m3,能够装满240个三峡水库,相当于12万个武汉东湖的水量。

三江源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是孔隙水和裂隙水。基于同位素示踪、水化学示踪、温度示踪等方法查明,降水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是冰川冻土融水。

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冻土冰川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地下水循环过程。

地下水循环

水平方向上的循环,整体从西向东流动,与地表水流向一致。而垂直方向上的循环由于冻土的存在,削弱和阻隔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造成了江源地区地下水系统表现出其独有的复杂性。

在****极高山和高山区(海拔4000m以上),河谷呈明显的“V”字形态。该区域多年冻土发育,冻结层上水及山区基岩裂隙水在受到降雨及冰雪融水的补给后,一部分沿地形坡向径流至山谷或者谷底排泄,补给进入地表水。在地势陡峭的区域,局部地下水会以泉的形式出露,汇聚进入河流。另一部分基岩裂隙水通过融区通道及构造裂隙补给冻结层中水及层下水。

在****平原河谷区,地形变化较缓,河床迂回曲折,支流众多,水流缓慢,在海拔较高处汇聚形成沼泽湿地,在海拔较低处形成高原湖泊。该区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在不同季节二者之间不断相互转化。

地下水资源保护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地下水循环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区总体呈升温趋势,降水也呈现增加趋势。在升温及降水增加的双重影响下,冰川融水增加,冻土加速退化。冻土的融化弱化了冻土层的区域性隔水作用,改变了江源地区地下水的循环路径,也在部分地区导致了沼泽湿地和高原湖泊的发育和持续扩张。
三江源区的地下水在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方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地下水是高原植物生长的补水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地下水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调蓄水池,在降水丰沛时节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减少汛期径流量,维护河流沿线生态环境的稳定;在降水稀少的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维持河流基流,保证大江大河川流不息。

因此,保护三江源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对于维护高原生态平衡,保障长江、黄河、澜沧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