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长江源的“神奇”鱼类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国家公益性水利科研机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收藏

长江源区处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约4760 m,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紫外线辐射强、冬季温度极低,自然环境严酷,人迹罕至。特别是在冬季极寒天气下,气温降至零下40℃,长江源河流往往发生连底冻,河流自底部至表层全部冻住,成为“大冰棍”。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不禁疑问长江源的河流里面到底有没有鱼类生存?

**长江源到底有鱼吗?**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多年的科学考察发现,江源地区不仅有鱼群生存, 而且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正常越冬。

根据长江科学院科研工作者多年调查,长江源共分布有6种鱼类,其中包括2种裂腹鱼和4种高原鳅:裂腹鱼类为小头裸裂尻鱼和裸腹叶须鱼;高原鳅鱼类为细尾高原鳅、斯氏高原鳅、小眼高原鳅和刺突高原鳅。其中,小头裸裂尻鱼是世界海拔分布最高的鲤科鱼类。

值得一提的是,裂腹鱼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鱼类,我国裂腹鱼的种类占世界裂腹鱼种类数的80%以上,这类鱼的特点是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一排特化大型鳞片——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部中线形成一条裂缝,看起来像腹部裂开一样,“裂腹”鱼之名由此得来。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江源河流里这些“神奇”的居民

世界海拔分布最高鲤科鱼类**——小头裸裂尻鱼**从地理分布看,小头裸裂尻鱼分布范围狭窄,仅分布在海拔4400~5200米的藏北地区,在长江源广泛分布,是我国特有鱼类,也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鲤科鱼类。该鱼具有明显的“三高”特性:随青藏高原隆起进化程度最高、海拔分布高、栖息地昼夜温差高。同时也是长江源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前人研究认为小头裸裂尻鱼只是植食性鱼类,以着生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但经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在越冬期小头裸裂尻鱼转化为肉食性,以处于同一越冬场的高原鳅和底栖动物为食,成为长江源水域的顶级捕食者。这类顶级捕食者往往是关键种,通过捕食作用控制其他鱼类的数量,维护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前,气候变化正改变长江源鱼类的生存环境,威胁到长江源鱼类的多样性,影响长江源水生态系统安全。保护栖息地是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途径,鱼类栖息地研究也是《长江保护法》明确要求执行的内容之一。而长江源鱼类栖息地研究极其不足,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河流水文情势相应改变,长江源鱼类栖息地的生态水文条件受到影响,揭示长江源鱼类栖息地“三场一通道”奥秘的需求极为迫切。

自2018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长江源开展鱼类多样性、鱼类栖息地和栖息地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特别是在冬季最寒冷的时候也毅然前往,坚持原位观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发现了长江源河流内鱼类越冬场并揭示其形成机制(2019),精准定位关键鱼类产卵场(2021),连续三年实现关键鱼类人工繁殖(2020-2022),并首次开展了长江源鱼类增殖放流(2022)。长科院研究团队开启了长江源鱼类栖息地研究的序幕,系统性架构了长江源鱼类栖息地“三场一通道”研究,在走进江源、研究江源、保护江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评论
淬剑ᵀᴹ
太师级
点赞长江科学院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