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碳居然会“串门”?地球各“家庭”间和睦的“密码”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原创
国家公益性水利科研机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收藏

江源湿地是什么样的?

长江源区域位于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海拔高度4200米以上,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长江源水资源丰富,湿地遍布,这些湿地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内陆滩涂,它们密如蛛网、纵横交错,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江源高寒湿地景观。

长江源湿地有哪些碳?

碳广泛存在于大气、陆地、海洋和生物之中,靠近地表区域的碳主要存在于土壤、植被、水体等地物中,存在形式和储量各有差异。长江源湿地集土壤、水体、植被等地物于一体,碳会在各种地物之间“串门”,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水体里的碳

水体中的碳主要存在于底泥、水体动植物和水体本身,而水体本身的碳又分为颗粒碳和溶解性碳。

水体中的碳可以向上串门释放到大气中,也可以向下串门在底泥埋藏或者被水体动植物吸收转化。

高寒湿地海拔高、温度低,可以借助这些自然条件优势,使其多存储少排放,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现。

植被里的碳

植物中的碳元素约占植物干物质的38%,它是植物有机物骨架的基础,就像楼房的钢筋一样。同时,植物中的碳元素也会和氢氧元素结合,形成碳水化合物,参与体内物质新陈代谢活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体内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跑到牛马羊等动物肚子后被动物吸收,老了化作“春泥”将碳存储在土壤中。

高寒湿地水量变化会使部分植物处在干湿交替的变化环境中,就像人岸上呼吸和泳池呼吸,都会影响碳的转化。

土壤里的碳

土壤是最大的陆地碳库,其碳储量分别是大气碳库碳储量的约3.3倍、生物碳库的约4.4倍。巨大的储量使其微小的变化就会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剧烈变动,影响全球气候。

土壤呼吸等会将碳吹到大气中,也会被植物吸收转化,跑到动物的胃里。土壤埋藏的碳也可能变成煤,为人类发热的同时跑到大气中兜一圈。

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土壤既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也可以作为碳汇,具有强大的固碳潜力。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成分不同,其碳成分和储量也会存在差异。

除此之外,湿地生存的动物、上空的大气中的碳等也是湿地碳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和植被、水体、土壤形成了湿地碳串门的各个“家庭”或“亲戚”。只有碳在他们之间动态平衡地跑动才能保证地球各“家庭”间和睦,或者单个“家庭”的房子可能会被这些碳挤爆。

科学家如何监测碳?

科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和原位监测等黑科技,结合野外通量监测和室内碳组成化学分析,监测获取地球碳含量和分布信息。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多次开展长江南源查旦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与碳储量专项科学考察,成功获取了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碳储量观测数据,为开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中和贡献评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为国家双碳战略实现贡献了智慧。

评论
内蒙古赵华
学士级
人类活动产生的直接及间接碳排放,通过节能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植树造林等人为碳源去除和碳汇补偿等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碳排放量,因此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理论上可以实现零碳排放,也反映了碳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5-07-14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大学士级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面对长江源湿地,海拔高且生态脆弱,湿地广布。碳在其水体、植被、土壤等“家庭”间动态“串门”。科学家借助多种技术监测,助力“双碳”,维系地球碳平衡。
2025-07-14
冰冷的水
太傅级
科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和原位监测等黑科技,结合野外通量监测和室内碳组成化学分析,监测获取地球碳含量和分布信息。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