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美和精神需求也更加向往。而所谓一胖毁所有,当下肥胖成为阻碍众多俊男靓女追求变美路上的绊脚石。许多人为了减肥也是煞费苦心,在此,丹东市中心医院刘丹护士长有话说。
肥胖按其病因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而99%以上肥胖人群都为原发性,主要因素就是热量摄入远大于日常所需和消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不会吃成胖子,长时间的饮食不健康,运动量不足,才是脂肪堆积在体内,最终发展为肥胖的罪魁祸首。实际上,肥胖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美观的存在,其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各种代谢相关疾病都会造成影响,可以说肥胖已经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新挑战。我们应该警惕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许多人认为肥胖是因为进食过多,实际不全是,有研究指出,近十几年我国居民饮食发生显著改变,谷物及蔬菜摄入量较前降低,而动物蛋白及食用油摄入量却明显超过指南推荐水平。可见,肥胖除了与食物摄入量有较大关系外,同摄入食物类别也有明显相关性,简单说,进食低热量食物即便摄入较大,其脂肪堆积情况也要比摄入少量高热量食物轻。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重要因素。过去几十年,骑车、地铁、公交等交通不便利时,农业技术发展相对落实后,人们早出晚归,靠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上班,劳动时依靠双手为主,那个年代肥胖人群占比显然较低。现今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交通便利,平日生活节奏快,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运动健身,导致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肥胖主要是热量摄入过高,运动量不足引发,想健康减肥应注意饮食摄入比例,注意营养均衡,不能偏嗜高能量食品,同时应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多运动,多消耗,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体重标准。
但凡事有两面,不能矫枉过正。脂肪本身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作为能力存储物质,也有重要的价值。纵观历史进程,饥荒、战争、突发传染性疾病等,出现能量快速消耗、食物匮乏时,通常胖子更容易走到最后。临床实践也发现,一些肿瘤晚期患者,肥胖人群放化疗药物的有效率更高,肿瘤的治疗效果也更理想。所以,减肥不宜过度,应适可而止,不宜过于以瘦为美。
体重质量指数是比较客观的体重评价指标,其正常值范围为18.5~23.9kg/m2,但BMI<18.5kg/m2时,则不宜瘦身,应鼓励多进食,增强体力;BMI处于24.0~27.9kg/m2之间时,提示应谨慎对待,机体处于超重状态,应适度控制摄入,加强运动;如BMI指数≥28kg/m2时,则提示过度肥胖,过度肥胖会增加高糖风险,血浆粘稠度升高,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代谢疾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此外,肥胖状态下,人体雄激素、雌激素的分泌会受到影响,内分泌代谢紊乱,还容易出现生育力下降、不孕不育等;同时,体重过高,对人体椎体、四肢骨骼也带来较大挑战,患者骨性损伤风险增加;患者长期处于肥胖状态,遭受周围人群议论和嘲笑,长期以外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风险也会增加。所以BMI指数≥28kg/m2时应积极参与减肥。
如何科学减肥呢?许多人对减重存在误区,认为不减则已,要减就一次减彻底,经常陷入减肥-反弹-再减肥-再反弹的恶性循环中。减重时,不仅仅脂肪量下降,肌肉也会有所降低,而体重反弹时则常以脂肪为主,并且减肥本身对身体而言都是应激反应,为了避免下次应激反应,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会进一步促进越减越重的发生,最终反弹的过量脂肪带来胰岛素抵抗、免疫力下降等诸多问题。科学减肥,首先不仅要吃,还要吃好,营养均衡,膳食纤维和碳水、优质蛋白均要摄入;其次,要适当参加运动,管住嘴迈开腿。最后,科学减重也不会谈药、谈手术色变。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无法完成预期目标。患者严重肥胖,已经造成身体损伤时,积极寻求医生治疗,也不失是最近最有效的减重途径。对于肥胖引发代谢性疾病人群,对症给予调血脂稳定斑块、降尿酸、控制血糖、血压、保护肝功能等非常必要;并且,适当服用一些促进能量分解、增加消耗性药物,也是不错的选择;严重肥胖,控制不佳,采取减重手术,也是重要的改变途径。常见的手术方案包括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单吻合口胃旁路术、胆胰分类-十二指肠转位术等多种方式,能够人为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帮助降低胃内容量,减少肠道吸收,改变胃肠道激素分泌水平,进而达到减重目的。
综上,减肥是任重道远长期坚持的结果,一方面要控制能量摄入,另一方面要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如饮食及运动仍无法达到满意效果,且患者出现身体损伤,对生活工作甚至安全造成影响时,应及时寻求医生药物或手术干预治疗。但减肥也要科学有度,不宜矫枉过正,追求病态以瘦为美,适度的体脂率也是保障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