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播火录】第14期 科学入口处(下)——实验室浩歌 5

武汉教育电视台
科学 人文 知识 智慧
收藏

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曾被评为“仅次于戴高乐的伟大法国人”。这位“细菌猎手”创立巴氏消毒法,解除了法国酿酒业和蚕丝业的危机,发明预防接种法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巴斯德科学成就的背后,又有着多少出生入死和惊心动魄的故事?

改变医学历史的狂犬疫苗,竟诞生在巴斯德深锁密闭的地下室。由于狂犬病毒非常微小而无法分离,只能从疯狗身上随时提取,年迈的巴斯德和助手们用套索将疯狗从笼中拖出按倒在实验台上,强力制服它狂躁的反抗挣扎。巴斯德俯下身子,口衔着一根细玻璃管,伸向“犬牙交错”的狗嘴里,吸吮白沫翻腾的疯狗唾液。实验室桌上总有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上膛,伸手可及。别以为这是为击毙失控的疯狗而准备的。如果实验不慎失手,无论谁被疯狗咬伤、抓伤或被手术刀划伤,同伴们将用这把左轮手枪将受伤者“就地处置”和“当场了断”。巴斯德的残酷“预案”是实验小组的共同决定,因为狂犬病完全无法疗救并会死得异常痛苦。这是怎样一种“提着脑袋干科研”的勇气胆略和视死如归的从容淡定!幸亏那把左轮手枪一次也没有打响,实验团队得以死神满怀相撞又擦肩而过。巴斯德终于用狂犬病兔子的脑脊髓在空气中干燥减活,成功研制出狂犬疫苗。原本决定先在自己身上试验,1885年7月6日,9岁儿童美斯特被疯狗严重咬伤送来抢救,巴斯德的狂犬疫苗紧急派用,首战高捷,开创了现代医学抵御传感染病的新篇章。

巴斯德在实验室做化学实验

巴斯德在实验室进行疫苗研究

1881年巴斯德在法国普利堡为羊群进行著名的炭疽疫苗接种实验

巴斯德在巴黎实验室观察动物接种狂犬疫苗的方应

巴斯德和同事从疯狗嘴里提取唾液

巴斯德用氯仿将兔子麻醉后狂犬病毒注入其脑脊髓研制狂犬疫苗

人类自古把心脏的跳动等同于生命的存续,并认为心脏是情感、意志和灵魂的载体,即使医学也不敢对神圣的心脏稍有触动和拨弄。1929年夏天,当25岁的德国外科医生富斯曼提出自体实验方案---将导管从手臂静脉送达心脏时,他所供职的爱博斯瓦尔德医院主任大为惊骇,断然否决这一“疯狂念头”。其实富斯曼的动议绝非心血来潮和胡思乱想,早在1733年,英国牧师海尔就曾用导管插进一头母驴的颈动脉测量血压;1861年,法国兽医肖沃和英国生理学家马雷已将软管导入马的右心房和心室取得诸多生理数据。富斯曼不仅对前辈的著述深钻细研,而且通过人体解剖“侦察”了通往心脏的“暗道机关”。手术室护士迪珍全力支持富斯曼,并要求由她做第一个受试者。当富斯曼略施小计,佯装对迪珍进行手术将她“捆绑”后,立即开始自我局部麻醉,从左臂的肘前静脉插入“尿管”,然后为迪珍“松绑”并一起奔向放射科。靠着护士伊娃协助,富斯曼边从镜子里观察X光屏,边用右手缓缓推进导管。经过锁骨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心理历程”,65厘米长的导管终于安全准确抵达右心房!一张X光照片记录了珍贵的历史性瞬间。

1885年9岁儿童梅斯特被疯狗咬伤,成为第一例接受巴斯德狂犬疫苗接种治疗的患者

巴斯德和第一个接受狂犬疫苗治疗的孩子梅斯特

放羊娃让·巴蒂斯塔·瑞皮耶是第二个接受巴斯德狂犬疫苗救治的儿童,图中巴斯德因没有医生执照而在一旁观看

巴斯德和接受狂犬疫苗救治的孩子及亲属

但富斯曼的壮举并没有引起各方重视,柏林夏洛特医院主任索布鲁奇嘲弄说“你的绝活完全可以到马戏团施展,但德国医院却不需要”,富斯曼随即被解聘并离开心脏外科领域。10年后,大洋彼岸的美国医生和这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心血管介入疗法已经成为医学的前沿领域,我们应该记得,是富斯曼舍生忘死,最早打开了人类神秘的“心扉”。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漫画

几内亚比绍发行的纪念巴斯德邮票

让·巴蒂斯塔·瑞皮耶后来成为巴斯德学院实验员,退休后管理学院花园,图为瑞皮耶在学院“抗击狂犬病”雕像下

巴斯德学院的巴斯德雕像

选自:《播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