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出来,家属们通常会松口气,可是少数患者却在手术结束后陷入到术后谵妄状态,认不出亲人、胡言乱语、昼夜颠倒,甚至出现躁动挣扎,此种急性脑功能障碍不仅会给医护人员打个措手不及,同时也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风险。按照临床数据来看,在老年患者中,术后谵妄的出现率更高,经常会被当作是麻药没醒或者糊涂了。相信很多人就会产生疑惑,术后谵妄是什么?典型窗口是多久?为何老年患者的风险更高?接下来就让我来帮您解决这些疑问。
认识术后谵妄
术后谵妄是发生在手术后的急性脑功能紊乱综合征,通常会在手术后的数小时或者数天内出现,主要表现是意识清晰度下降,对外界环境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且缺乏逻辑性,言语表达常常前后矛盾、颠三倒四,同时患者还有可能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如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丧失,无法认出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越发记忆模糊,思维混乱。还会表现出躁动不安,神经焦虑,昼夜节律紊乱,白天昏昏欲睡,夜晚却异常兴奋、吵闹不休。这种状态一般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少数患者可能持续更长时间,且往往来势凶猛,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 术后谵妄的致病因素
1.1 术前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术前有轻度认知损害或者痴呆病史患者,术后谵妄的出现率大概是认知正常患者的3-5倍,除此之外,高龄、长期酗酒、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发生术后瞻望的独立危险因素。衰弱的老人和吸烟的患者,发生术后瞻望的风险也在增加。
1.2 术中因素
①血容量改变:在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方式与术后谵妄的关联性并不高,或者说目前尚没有明确证据能够证明其存在相互关联。但是低血容量却被证实和术后谵妄有关,还有部分研究指出由于脱水、低血压、低心排血量以及中风引起的大脑低灌注状态都是有可能导致谵妄的。
②药物的使用:虽说术后谵妄和麻醉方式的选择并无直接关联,却并不意味着和麻醉药物也无关,目前应用东莨菪碱、氯胺酮易的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的几率高于使用其他麻醉药物的患者,此外使用的咪达唑仑的剂量过高,也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谵妄。
1.3 术后因素
在术后,剧烈疼痛会使患者处于持续应激状态,促使体内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皮质醇等激素,此类物质可透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功能,导致意识障碍和情绪波动。同时术后睡眠剥夺和环境干扰也会增加风险,ICU等监护环境中频繁的声光刺激、昼夜节律颠倒,会破坏患者的睡眠结构,而睡眠紊乱可进一步加剧神经递质失衡,导致谵妄症状出现或者越发严重。
2. 术后谵妄的典型时间窗口一般是术后多久?
术后谵妄的典型时间窗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的,但是目前已有临床数据表明,大约70%的患者的谵妄会出现在手术后的24-72h以内,此时段被看作是术后谵妄的高发阶段。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数小时内迅速出现症状,尤其在全身麻醉术后,因药物代谢、疼痛刺激等因素叠加,导致在手术后12h内便会表现出意识紊乱。还有少数患者是在72-168h内出现的,此类情况通常是因为患者年龄相对较高或者出现合并感染等并发症。
所以整体而言,术后谵妄的典型时间窗口多数表现在1-3天,少部分患者会在3-7天出现,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可以在1周时间内逐步缓解,但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少数病例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会增加远期认知功能降低的风险。
3. 为何老年患者的风险更高呢?
老年患者的术后谵妄风险相对较高,这和患者的生理机能衰退以及基础疾病息息相关,从大脑功能来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大脑神经元数量减少、突触连接减弱,胆碱能系统功能下降,而胆碱能神经通路对维持意识和认知至关重要,此种退行性改变将会导致大脑更加容易受到手术应激的影响。
此外,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各种疾病会导致脑血管内皮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影响脑内代谢环境,导致大脑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降低。同时还有部分老年患者在手术以前就存在营养不良以及睡眠障碍等问题,这更是会导致机体在应激调节方面的能力降低,由此出现术后谵妄的可能性更高。
4. 术后谵妄的护理方法
4.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和家属需使用温和的语气和患者沟通,通过简单语句说明时间、地点和自己的身份,助推患者构建现实感和真实感,如果患者表现出幻觉或妄想,此时避免否定患者感受,可以对其说“我知道你现在不舒服,我会陪着你”,以此来帮助患者减少自身的恐惧感。除此以外还可以鼓励患者表达情绪,通过握住手、轻拍肩膀等肢体接触传递安全感。
4.2 环境护理
患者所处病房需要开窗通风,让自然光进入,夜间则需要调暗灯光,帮助患者做好昼夜区分,同时减少非必要光源的刺激,夜间查房需要做到轻手轻脚,合理安排护理操作,避免频繁打扰患者休息,尽量集中进行治疗和检查,为患者创造稳定、舒适的休养环境。
术后谵妄来势汹汹,但是却并非无从防控,术前关注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认知状态,术后为其提供充足的心理护理和环境护理,同时也要做好对高发窗口的定位,在这段时间内予以充分观察,有助我们更早地识别预警信号。
作者:周流芳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