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莫大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日,#左氧氟沙星 跟腱断裂#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让不少人心头一紧,也有网友质疑:“这种药物的副作用是不是被夸大了?”
浙江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顾增辉主任医师坦言:“从业20多年,我遇到过1例患者明确因服用左氧氟沙星导致跟腱断裂。”这位72岁的男性患者因尿路感染服用该药一周后,虽然感染症状改善,却突感右脚跟剧痛。经检查确诊为跟腱断裂,不得不接受两个多月的石膏固定治疗。
但其实,这种常用抗生素(俗称“沙星类”)的肌腱损伤风险虽客观存在,但总体发生率并不高,科学认知+合理用药就能有效防范。
今天咱们就来说清楚:它为何影响跟腱?哪些人需警惕?家中备药如何更安全?
01抗菌药为何会伤跟腱?
不是“攻击”,而是“误伤”左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能精准破坏细菌的DNA复制。但人体肌腱中的胶原蛋白和细菌DNA有些结构相似点,导致药物可能“误伤”自身组织。
具体“误伤”分三步:
拆解支架: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分解维持肌腱强度的胶原纤维;
断供能源:减少跟腱周围血流量,导致细胞缺血、缺氧、营养不良;
细胞毒性:诱发氧化应激,直接损伤肌腱修复细胞。
就像年久失修的橡皮筋,肌腱逐渐变脆,突然发力时就易断裂。
药物安全无小事。早在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对左氧氟沙星说明书增加黑框警告,并对“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项进行了修改。除左氧氟沙星外,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沙星”家族成员均有类似风险。
02高风险人群:这几类人用药需格外警惕需完全避免用药的人群:
18岁以下青少年:药物会干扰软骨发育,可能影响身高或关节健康(包括滴眼液);
孕妇/哺乳期妈妈: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婴儿。
用药需谨慎评估的人群
60岁以上老人:肌腱自然老化+修复力下降;
运动爱好者:运动员、舞者、体育生等(跳跃奔跑时跟腱受力≈体重的8倍);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肌腱更脆弱)。
03危险时间窗:用药后这个时段最危险
跟腱损伤并非只发生在用药期间,临床中甚至出现更晚发病的案例。
用药后1-30天:跟腱断裂风险升高至3倍
停药后31-60天:风险仍保持约2倍顾增辉医师解释:“肌腱断裂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但也有患者停药数月后发病,可能与药物在肌腱组织中的长期蓄积有关。”
这也警醒了我们,用药期间要严格禁止疾速奔跑、舞蹈、球类等剧烈活动,停药后2周内仍需避免剧烈运动。在恢复期间最好从步行等低强度活动开始,然后在6-8周内逐渐增加负荷。
04全身与局部用药同样危险:眼药水不可掉以轻心
许多人认为眼药水很安全,实则不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毛细血管,达到影响肌腱的血药浓度。
有患者仅使用滴眼液后踢足球,就突感脚后跟“嘣”的一声断裂,经医生确诊为药物与运动叠加所致。
05科学防范:用药安全指南识别预警信号
当用药后出现以下症状时,立即停药就医:
1.足踝不明原因肿胀;
2.行走时足跟疼痛;
3.小腿有僵硬感;
4.活动时肌腱部位发出弹响声;
5.典型断裂表现为运动中突发足跟“棒击感”、跖屈无力或触及局部凹陷。
科学替代方案当孩子需要抗菌治疗时,家长可主动告知医生:
1.患者的运动习惯;
2.既往肌腱损伤史;
3.当前用药情况(特别是激素类药物);
4.请求优先选择非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06紧急处理:跟腱断裂的科学应对
若家人运动中突发足跟剧痛,需立即做应急处理,尽快送医。
1.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
2.冰敷患处:减轻肿胀(每次15-20分钟);
3.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4.急诊排查:通过Thompson测试+超声/MRI确诊。
跟腱断裂的基本需要两个半月才能恢复好,包括4-6周的愈合期和2-4周的功能康复期。
药物副作用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谨慎而非更恐慌。左氧氟沙星仍是重要抗菌药,关键是用前评估风险、用中观察反应、用后合理运动。科学守护家人,从理性认知每一粒药开始。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