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买的是密封包装的大米,想着这样的包装能很好地隔绝外界,保存时间肯定长,可打开后却发现里面竟然生虫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密封包装都是 "摆设" 吗?而且,大米要是出现了这 2 种情况,可千万别再吃了,关乎身体健康,一定要重视起来!
大米生的是什么虫?
常吃大米的朋友可能都见过这样的情景:打开米袋时,总有一些小虫子在米粒间爬动。这些体长 2-3 毫米的小家伙,身体坚硬,头部前端长着形似大象鼻子的长喙,因此被形象地称为 "象鼻虫" 或 "象甲"。在大米中,最常见的象鼻虫当属米象和玉米象。
米象,学名为 Sitophilus oryzae,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作为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它们偏爱 2-3 年的陈粮,玉米、水稻、小麦等谷物都是它们的 "心头好"。成虫以谷物颗粒为食,幼虫则在谷物内部蛀蚀生长,凭借快速的繁殖能力,对粮食存储造成广泛危害。
另一种是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玉米、豆类、荞麦甚至面包、通心粉都可能成为它们的栖息地。幼虫尤其喜欢禾谷类种子,玉米、小麦、高粱受害最为严重。它们 1 年可繁殖数代,既能在粮仓内繁衍,也能飞到田间产卵,耐寒、耐饥能力强,产卵量高,发育速度快,可谓是粮食存储的一大隐患。
除了这两种象鼻虫,大米中还有其他 "不速之客"。比如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谷象(Sitophilus granarius),原产自南亚的谷蠹(Trogoderma granarium),它们会直接在谷物里产卵,幼虫孵化后便开始破坏谷物。还有比米象稍大一些的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它们更喜欢在谷物和面粉中活动,尤其在面粉里更为常见,所以也被叫做 "面虫"。
为什么密封的大米会生虫?
密封大米生虫并非偶然现象,背后藏着三个让虫卵 "有机可乘" 的关键原因:
一、稻谷生长期就被 "埋雷"
当水稻还在田里生长时,米象、玉米象等害虫就会把虫卵产在谷粒内部。这些比针尖还小的虫卵,跟着稻谷一起经历脱壳、加工,最终混入大米中。家里存放大米时,只要温度升到 20-40℃、湿度达到 65%-95%,短短一周时间,虫卵就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以米粒为食,在适宜的环境里快速繁殖,虫子自然越来越多。
二、家里环境成了 "虫源温床"
别以为家里看不到虫子就很干净,装粮食的米桶、袋子,甚至厨房的角落,可能早就藏着害虫或虫卵。比如之前装过粮食的容器没彻底清洗,残留的虫卵遇到新大米,一旦条件合适,就会孵化生长。这些潜藏的 "老住户" 遇到新粮食,就像找到了 "新家",很快就会繁衍起来。
三、加工运输过程被 "悄悄污染"
大米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收割、晾晒、加工、运输等很多环节。虽然加工时会筛选、杀虫,但总有一些极小的虫卵躲在谷壳碎屑里,或者藏在运输工具的缝隙中。这些漏网的虫卵跟着大米一起被密封包装,等我们买回家,只要环境适合,就会孵化出虫子,让人防不胜防。
大米生虫了还能吃吗?
虽然米虫的存在会让大米的营养成分有所流失,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不过大家不用过于担心,米象这类虫子不会攻击人类,也不会传播疾病或者导致感染,所以对咱们的身体健康没啥威胁。要是家里的大米生虫了,只要没出现霉变,处理一下还是能吃的,没必要看到几只虫子就把整袋米扔掉,这样太浪费啦。
被米象 "光顾" 过的米粒,表面颜色会变深,米粒也会变薄变轻。不过处理起来也不难,您淘米的时候注意看,这些被破坏的米粒会漂在水面上,把它们淘洗干净,剩下的米就可以正常做饭啦。
不过这两种情况的大米,就算没虫也得扔!
发霉:暗藏致命毒素
大米久存要留意,若表面发灰、有白霉点,或闻着有酸腐味,别犹豫直接丢!发霉大米可能含黄曲霉毒素(一级致癌物),肉眼难辨且高温难灭,保命要紧别凑合!
发臭结块:被 "污染" 的信号
若大米没发霉却有油哈味、腐臭味,甚至米粒黏成块,大概率是害虫分泌物搞鬼。这种被污染的米已变质,吃了伤身体,发现就扔别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