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小李最近成了家里的 “焦点”。他的班级排名总在中下游徘徊,作业本上的红叉越来越密集,课堂上还总因走神被老师点名。可每当父母提起学习,他要么低头摆弄手指,要么摔门进房,嘴里嘟囔着 “我就是不爱学”。转头却能抱着篮球在球场练一下午投篮,对着航模说明书研究几小时组装步骤,手工课上的木雕作品还被老师当成了展品。
看着儿子在兴趣爱好上的专注与学习上的抵触,小李父母既困惑又焦虑。听说不少医院开了 “学习困难门诊”,他们赶紧带孩子挂号,盼着医生能 “治一治”,让他像爱篮球那样爱上学习。但诊室里医生的话让他们陷入沉思:“孩子说‘不爱学习’,未必是医学上的‘学习困难’。”
什么是 “学习困难”?
在医学领域,“学习困难” 有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狭义学习困难特指特定学习障碍(SLD),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广义学习困难则涵盖所有原因导致的学业不良,包括神经发育障碍、慢性躯体疾病及其他因素三大类。
简言之,它不是简单的 “不想学” 或 “学不好”,而是由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发的特定学习技能缺陷,且无法用智力水平、教育环境或身体疾病解释。比如有的孩子智商正常,却总把 “b” 和 “d” 弄混,反复练习也难以纠正;有的能流利讲故事,却写不出通顺句子;有的计算时总漏看数字,简单加减法也频繁出错。这些问题多在小学阶段显现,且会持续影响学习表现。
医学上诊断学习困难,需排除其他因素,主要是参考特定学习障碍的表现:
**1、**阅读障碍:识字困难、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比如把 “上下” 读成 “下上”,读完课文却不知主旨;
**2、**书写障碍:字迹歪扭、笔画颠倒,拼写错误频发,抄写时频繁漏字漏行;
**3、**计算障碍:难以理解数字概念,加减法常出错,无法掌握乘法口诀等基础运算规则。
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大脑在处理语言、数字等信息时,神经活动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 “不努力” 或 “态度差” 所致,而是需要专业干预的发育问题。
“不爱学习” 的常见原因
生活中,像小李这样说 “不爱学习” 的孩子,大多与医学上的 “学习困难” 无关,更多由以下原因导致:
1、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如同汽车发动机,动力不足自然跑不起来。有的孩子对学习意义感到迷茫,觉得 “读书没用”;有的长期在学习中受挫 —— 考试成绩差、常被老师批评,逐渐失去信心,形成 “反正学不好,不如不学” 的消极心理;还有的像小李,兴趣点不在课本知识上,觉得篮球、航模等活动更有吸引力,便把学习当成了 “任务”。
小李在篮球场上能体会投篮命中的成就感,组装航模时能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但在学习中,却常因作业出错被家长指责、排名靠后被同学调侃。这种负面反馈让他越来越抵触学习,对他而言,“不爱学习” 更像一种 “自我保护”—— 既然学了也得不到认可,不如把精力放在能带来快乐的事上。
2、学习方法不当
有的孩子并非不想学,而是不知道 “怎么学”。比如上课只顾记笔记,没时间听老师讲重点;每天熬夜刷题,却从不总结错题规律;面对复杂知识体系,不知如何梳理逻辑,只能死记硬背,结果事倍功半。
长期用低效方法学习,会让孩子付出大量时间却看不到进步,进而产生 “努力也没用” 的挫败感,最终表现为 “不爱学习”。这种情况需要的不是 “治疗”,而是学习策略的指导。
3、环境与心理因素
学习态度会受外部环境影响。比如父母期望过高,每天把 “必须考前十名” 挂在嘴边,报大量补习班,让孩子喘不过气;有的家庭氛围紧张,父母频繁争吵,孩子在焦虑中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有的因与同学、老师关系不融洽,对学校产生抵触,进而讨厌学习。
如何区分 “不爱学习” 和 “学习困难”?
**1、**看 “能不能” 还是 “想不想”
学习困难的核心是 “不能”—— 孩子主观想学好,却因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孩子考试时急得哭:“我明明记住了,可就是写不出来”;而 “不爱学习” 的核心是 “不想”—— 孩子有能力完成任务,却因缺乏动力、方法或兴趣不愿努力。比如有的孩子平时作业敷衍,但老师盯着时就能快速完成。
2、看是否存在特定技能缺陷
学习困难通常集中在特定领域,比如只在阅读或计算上出问题,其他方面表现正常;而 “不爱学习” 往往是全科成绩差,且在兴趣爱好等非学习领域能表现出良好能力。就像小李,虽然数学成绩不好,但航模组装需要的空间想象力、手工制作需要的精细动作能力都很出色。
3、看是否持续存在且难以改善
学习困难的问题会持续多年,且通过普通辅导、督促难以改善,比如有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存在识字困难;而 “不爱学习” 的情况可能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比如换了位有趣的老师,孩子可能突然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
面对 “不爱学习”,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只是 “不爱学习” 而非 “学习困难”,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1、**理解孩子的 “不喜欢”
孩子抵触学习时,别急着批评 “你就是懒”,先了解背后原因:是上课听不懂?被老师批评过?还是觉得学习太枯燥?小李的父母后来发现,孩子数学成绩差是因为小学基础薄弱,初中课程跟不上,越学越没信心。当家长请老师帮他补基础后,孩子看到自己能算出难题,抵触情绪逐渐减轻。
2、用 “成就感” 点燃学习动力
人天生喜欢做能带来成就感的事,孩子也不例外。家长可帮孩子设定小目标,比如 “今天背会 5 个单词”“试着做出这道数学题”,孩子完成后及时肯定:“你看,方法对了,你能做到!” 这种正向反馈会让孩子逐渐相信 “我能学好”,从而愿意主动尝试。
3、平衡学习与兴趣
兴趣不是学习的 “敌人”,反而能培养专注力、毅力等品质。小李打篮球能锻炼反应能力,航模组装能培养逻辑思维,这些能力其实都能迁移到学习中。家长可鼓励孩子发展兴趣,同时引导:“你组装航模时那么有耐心,用这种耐心做数学题,肯定能做好。”
4、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觉得 “学习是件可怕的事”。与其天天盯着成绩,不如多和孩子聊聊学校趣事,陪他读本课外书,甚至偶尔打场篮球。当孩子感受到 “学习不是压力,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时,抵触心理会慢慢化解。
什么时候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 “学习困难” 或其他心理问题,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心理科、学习困难门诊就诊:
1、长期存在阅读、书写、计算等特定技能障碍,经针对性辅导无改善;
2、学习时频繁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严重影响课堂纪律;
3、因学习问题出现情绪低落、失眠、不愿上学等情况;
4、智商正常,但学习成绩远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正如 “学习困难门诊” 的医生常说:“我们治疗的是疾病,而不是‘不爱学习’的态度。” 多数时候,孩子说 “不爱学习”,不是因为 “学不会”,而是因为 “没动力”“没方法” 或 “没兴趣”。区分清楚二者,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学习本就不是天生就 “爱” 的事,它需要方法、动力和适当引导。当家长放下 “必须让孩子爱上学习” 的执念,转而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或许会发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正在悄悄改变。
参考资料:
[1] 美国精神医 学 学 会 . 精 神 障 碍 诊 断 与 统 计 手 册[M] . 张 道 龙 等 ,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
[2] 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 [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72-276.
[3]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委会,《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会。学习困难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5,33 (4):349-354.
本文作者: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心理门诊 黄旭楠(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