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些饮品是牙齿的“头号杀手”,你还在吨吨吨吗?

天津科学技术馆
天津科技馆作为天津市全域科普主阵地,努力满足公众科普需求。
收藏

早上起来吨吨灌一杯冰美式提神,下午吨杯柠檬水爽爽口,聚餐后来杯鲜榨果汁解解腻…… 这些是不是你每天的日常?但你知道吗?这些你以为 "没啥毛病" 的饮料,正在悄悄腐蚀你的牙齿!别以为只有可乐才会伤害牙齿,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那些藏在身边的牙齿 "隐形杀手"。

在享受各类饮品带来的愉悦时,可别忽略了牙齿发出的 "预警信号"—— 那些酸甜可口的液体,可能正在悄悄瓦解牙齿的天然防护盾,埋下龋齿和酸蚀症的隐患。

伤牙威力最强的依旧当属碳酸饮料(pH 值最低且含糖量极高),紧随其后的是各类果汁及果汁饮品,像苹果醋、冰红茶、葡萄汁、橙汁的伤牙指数同样居高不下。

牙齿的 "隐形战场":釉质保卫战

作为牙齿最外层的坚硬屏障,牙釉质主要由 95%-97% 的羟基磷灰石构成,这是一种富含钙磷的无机晶体,赋予牙齿耐磨特性。但再坚固的防线也怕 "化学攻击"—— 当酸性物质接触牙面,羟基磷灰石晶体就会与酸发生反应,钙磷离子逐渐溶解流失,形成微小孔隙,使牙釉质变薄、硬度下降,为细菌侵蚀打开通道。

口腔里的 "酸碱平衡术"

别以为牙齿只能被动挨打!唾液中丰富的钙磷离子时刻参与修复,通过再矿化过程填补脱矿形成的孔隙,维持着脱矿与修复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的临界点是 pH5.5:当口腔环境 pH 高于 5.5 时,修复占优势,牙齿能自我 "愈合";一旦 pH 低于 5.5,脱矿速度就会超过修复,釉质开始持续受损。pH 值越低(比如低于 4.0),酸性侵蚀就越剧烈,牙齿脱矿程度呈指数级上升。

两种致命伤害:龋病 vs 酸蚀症

持续的酸性环境会带来双重威胁:

龋病(pH4.0~4.5):当饮料中的糖分被口腔细菌分解,会产生额外的有机酸,这些 "次生酸" 会在牙面形成局部酸性微环境,加速牙体组织脱矿,最终形成龋洞。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牙髓炎等深层病变。

酸蚀症(pH2.5~4.0):当饮品本身 pH 低于 4.0,强酸会直接溶解釉质表层,导致牙齿整体变薄变短。失去保护的牙本质暴露后,牙齿会变得敏感脆弱,甚至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咬合结构。

这些 "隐形杀手" 正在瞄准你的牙齿

医学上定义 pH 值低于 4.5 的饮料为酸性饮料,而夏日里深受喜爱的碳酸饮料(pH2.0~3.5)、加糖果汁(pH3.0~4.0)等,恰恰落在高危区间。更棘手的是,糖分与酸性物质会形成 "协同攻击"—— 糖被细菌代谢产酸,叠加饮料本身的酸性,让牙齿承受双重腐蚀。长期高频饮用这类饮品,相当于给牙齿持续 "泡酸浴",最终突破唾液的修复能力,造成不可逆损伤。

了解这些原理后,下次举杯时不妨多想想:这一口下去,是在给牙齿 "充电" 还是 "放电"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