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首次生成台湾穿山甲种群基因组数据

《中国科学》杂志社
原创
见证中国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收藏

云南大学于黎和胡靖扬团队首次对台湾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进行了全面的群体遗传学分析,获得了其种群基因组数据,从而加深了对中国穿山甲台湾亚种遗传背景、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该研究提供了关于种群数量下降的遗传影响的宝贵信息,并为这种极度濒危的岛屿特有种群提供了保护见解。该成果最近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台湾穿山甲是极度濒危且台湾岛特有的中华穿山甲亚种,长期以来是保护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其保护遗传学研究十分有限。了解台湾穿山甲的遗传背景、保护现状及未来生存前景对于其未来保护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首次生成了台湾穿山甲的种群基因组数据,涵盖了台湾岛的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种群结构研究表明,台湾的中国穿山甲是一个独立的种群,起源于中国东南部,最有可能来自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台湾穿山甲这一亚种起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此外,由于雪山和中央山脉的隔离,台湾穿山甲目前分为北方和非北方遗传种群,因此在保护和管理中需要将它们作为单独的保护单元。

台湾穿山甲的群体结构

历史生态位模拟分析支持在末次盛冰期,台湾岛东南部是台湾穿山甲的避难所,而在全新世的适宜气候让种群由南向北扩张。群体历史的研究表明,北部种群大约在6400年前与非北部种群完全分化。近期北部群体比非北部群体经历了更严重的瓶颈和隔离,这与北部群体目前估计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亲繁殖和遗传负荷较高相对应。研究人员建议未来重点加强北部群体的监测和保护,并且通过构建生态廊道等方式恢复种群间的基因流。

台湾穿山甲的群体历史

台湾穿山甲的遗传多样度,近交水平和遗传负载

未来的气候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气候不断变暖,北部群体的栖息地面积显著缩小,遗传偏移量显著上升,导致种群隔离程度加剧。因此,北部群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非北方种群更严重,凸显了气候变化对岛屿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威胁。同时遗传模拟结果表明,北部群体需要更高的种群增长率才能在未来100年内达到与非北部群体相当的进化潜力,因此要进行优先保护。

台湾穿山甲未来生态位模拟和遗传偏移量分析

台湾穿山甲的未来生存潜力模拟

评论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