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丨活血化瘀防治泛血管疾病:守护你的 “生命之河”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身体在报警?可能是血管出了问题!

在平日的生活中,您是否曾经历过这些不适:胸口像压了块石头般闷痛?或是无缘无故地头晕、头痛,甚至眼前发黑?又或者手脚时常感到冰凉、麻木,走路多了小腿就酸胀疼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这些看似平常的身体信号,很可能是我们体内那条至关重要的生命之河 —— 血管系统 —— 在发出警报!这类累及血管系统的疾病被统称为 “泛血管疾病”,本文将从科学角度为您详解 “泛血管疾病” 的防治之道。

什么是泛血管疾病?

人体全身的血管,从心脏出发的大动脉,到遍布各个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网,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输送网络。它们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带走代谢废物。血管的健康直接决定了我们身体这台精密机器能否顺畅运转。

然而,当血管内壁因为各种原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逐渐沉积起垃圾,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变硬、变窄甚至堵塞时,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就随之而来。这类疾病并非只发生在心脏或大脑,而是可能累及全身各处的动脉血管,如心脏(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大脑(缺血性脑卒中,俗称 “脑梗”)、四肢(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等。

医学上将这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系统性血管疾病定义为 “泛血管疾病”。它们发病率高、致残致死风险大,是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如何防治泛血管疾病?

对于如此广泛而严峻的血管健康挑战,现代医学在预防和治疗(如控制 “三高”、抗血小板、抗凝、手术介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宝库也蕴藏着守护血管健康的独特智慧。

其中,“活血化瘀” 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医治疗理念,因其与现代医学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血管障碍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科学研究的支持,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泛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

什么是 “活血化瘀”?

“血瘀” 这个概念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便不难理解。人体里流淌着一条条至关重要的 “生命之河”—— 血管,在健康状态下,血液在其中顺畅奔流,滋养全身。但是,当血液变得运行不畅,甚至在某些部位瘀积堵塞时,就形成了 “血瘀” 的病理状态。

这就像原本清澈奔腾的河流中堆积了淤泥,或者繁忙的道路上发生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此时,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来提示这种瘀堵,比如某些部位出现固定不移、像针扎一样的刺痛;皮肤上容易在没有明显磕碰的情况下出现青紫色的瘀斑或细小的血丝;面色看起来晦暗无光,嘴唇颜色也可能偏暗紫等。

中医整体观察得到的 “血瘀” 状态,常能与现代医学发现的多种关键血管病理变化相呼应,如动脉血管壁内逐渐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可能突然形成的血栓、血液本身变得粘稠、最细微的毛细血管网发生障碍,以及血管最内层光滑的保护膜发生损伤或功能异常等。

因此,“血瘀” 是贯穿多种泛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一个核心病理环节和共同特征,“活血化瘀” 这一治法正是直接针对这一核心环节进行干预的策略。

“活血化瘀” 如何发挥作用?

“活血化瘀” 的核心目标是疏通血管、改善循环,那么它在实际对抗不同类型泛血管疾病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呵护心脏:打通 “生命枢纽”

在心血管病中,以冠心病为例,负责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可能出现狭窄甚至堵塞,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在此,“活血化瘀” 能发挥包括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供氧、缓解心绞痛等在内的多种协同作用,减少发作频率,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守护大脑:重启 “指挥中心”

对于脑血管病,“活血化瘀” 的应用时机至关重要。以脑梗为例,“活血化瘀” 主要在恢复期通过促进微循环重建和神经功能恢复,辅助预防复发。它能有效促进受损脑区的微循环重建,增加血氧供应,从而显著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如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能力、提升语言清晰度、减轻麻木不适感等,同时,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它也为预防脑梗复发增添了一份保障,成为康复关键。

激活四肢:畅通 “运动通道”

在周围血管病中,“活血化瘀” 可显著改善患肢发凉、麻木、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延长患者行走距离,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它还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为缺血组织开辟新的 “生命补给线”。

未病先防:筑牢 “血管防线”

在更广阔的预防战中,“活血化瘀” 通过干预可能导致泛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史等,或是干预已患泛血管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患者发挥 “治未病” 的作用。

在积极控制 “三高” 等基础病的前提下,合理运用 “活血化瘀” 法,有助于及早改善血液微环境,保护血管内皮这层重要的保护膜,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药物对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其破裂引发急性事件(如心梗、脑梗)的风险有所裨益。更重要的是,维持全身良好的血液循环状态,是预防心、脑、肾、外周等多部位血管事件发生,实现全身血管健康的根本之道。

【血管健康小贴士】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控制 “三高” 是基础。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低盐、低脂、多蔬果),避免血液 “垃圾” 堆积。

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瘀。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导致血管收缩。

血管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无论是现代医学的精准干预,还是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智慧,核心都在于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让我们携手守护这条 “生命之河”,远离泛血管疾病的困扰!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住院医师 史纪言

审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铸烨, 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评论
天使不会飞
庶吉士级
血管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远离泛血管疾病的困扰!
2025-07-16
巴依拉
学士级
已读文章
2025-07-16
星星⭐星星
大学士级
阅读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