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拿着甲状腺结节的体检报告来找我,紧张地询问:“医生,我的甲状腺结节要紧吗?是不是要切掉?”
在许多朋友眼中,报告上这“结节”两个字,仿佛是扎进心里的刺,就差和“癌”划上等号了。但其实,甲状腺结节本身并不罕见,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以及检查精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就被查出了这个“结节”。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结节,而在于这个结节是好还是坏?或者说要不要开刀?
医生怎么看结节的“好坏”?答案就藏在B超报告里。
B超是判断甲状腺结节风险的首选工具。报告中除了告诉你有没有结节,其实还藏着许多信息。比如,这个结节的边缘是否清晰?内部有没有钙化?钙化是粗大的还是细小的?血流信号多不多?结节是高回声还是低回声?是单发还是多发?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就像给结节“画像”,帮助医生初步判断它的风险。
你可能会说,那么多细节,我怎么看得过来?别慌,其实,你只要看一个指标就可以了!
为了让评估结节好坏这件事情有一个相对统一、客观的判断标准,现在大多数医院都使用一个分类系统,叫做 C-TIRADS(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把结节从1类分到6类(其中4类又细分为4A、4B和4C),是一个风险分级系统:其中1类代表没发现结节,6类是已经病理确诊甲状腺癌,中间的2至5类,则分别代表了结节为恶性的风险等级。临床发现的大多数结节属于2-3类,这类结节总体评估倾向于良性。如果报告中发现4类以上结节,就要引起重视,需要进一步检查来评估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其中4A、4B和4C结节为恶性的概率为2%~10%、10%~50%、50%~90%,而5类结节则是高度怀疑恶性,风险超过90%。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C-TIRADS就像是医生手里的风险评估表,能帮助判断哪些结节可以继续观察,哪些需要进一步检查,甚至考虑手术。当你看到B超报告中的这一项分类时,便大致已经明白你的结节到底要不要紧了。
除了B超,血液检查也不能少。
一般查出甲状腺结节后,医生还会建议你验几个和甲状腺功能有关的指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3、T4等血检指标。这一步主要是看甲状腺是否运转正常,是否有甲亢、甲减或者甲状腺炎?
比如,有些结节是“高功能型”的,能自己偷偷分泌甲状腺激素,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甲亢。如果术前就有甲状腺功能的紊乱,不但可能误导结节性质的判断,术中、术后的风险也会增加。还有些亚急性甲状腺炎发作时,也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但却并不是真正的肿瘤,也不需要手术,保守治疗便会好。
检查明确了,那到底什么时候该考虑开刀?
不是所有的甲状腺结节都需要手术,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首先是怀疑恶性的结节,比如穿刺活检提示恶性或疑似恶性。其次,若因各种情况没有做穿刺,但B超表现为4B、4C或5类,风险很高,且结节持续在变大的,也应当手术。当然,也有一些考虑良性的结节,但长得特别巨大,压迫气管或食道,出现呼吸、吞咽不适的情况,也是需要手术治疗的。
总结为一句话,高度怀疑恶性的,或者肿块大到离谱的,都需要考虑是否进一步手术治疗。
除此之外,体检发现的大多数结节,即便观察许多年,也可以与之相安无事,所以定期观察即可。
如果你最近刚查出甲状腺结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一些迷雾,不要再有“结节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