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夏天8种“死法”,后4种全因人为,你中了几个?
夏天对多肉来说是道“生死关”,高温、高湿、强光等环境因素,再加上养护不当,很容易让肉肉夭折。以下8种常见“死法”里,前4种和气候相关,后4种却纯属人为操作失误,快来看看你有没有踩坑。
一、非人为因素导致的4种“死法”
1. 高温焖死
多肉最适生长温度是15-28℃,当环境温度长期超过35℃,叶片和根系会因“高温胁迫”失去活性。尤其是叶片肥厚的品种(如熊童子、玉露),高温会加速细胞水分蒸发,叶片发蔫、化水,最终整株枯萎。
2. 暴雨淋死
夏季暴雨多伴随强风,雨水会堵塞土壤缝隙,导致根系缺氧。若盆土排水性差,雨水积在盆中,2-3天就会引发烂根,叶片从底部开始发黄、脱落,后期整株倒伏。
3. 强光晒死
多肉虽喜光,但夏季正午的紫外线强度是春秋季的2-3倍,直接暴晒会灼伤叶片。初期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焦枯,严重时叶片脱落,茎秆被晒得干瘪。
4. 病虫害致死
高温高湿环境容易滋生介壳虫、根粉蚧和黑腐病。介壳虫会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发黄;根粉蚧藏在土壤中啃食根系,让植株失去吸收能力;黑腐病则从根部蔓延到茎秆,使植株快速腐烂、倒伏。
二、人为操作导致的4种“死法”(最容易踩坑!)
1. 频繁浇水“涝死”
很多人觉得夏天多肉缺水,忍不住频繁浇水。但夏季多肉会进入半休眠状态,根系活性低,对水分需求大幅减少。浇水过多会让盆土长期潮湿,根系缺氧腐烂,表现为叶片透明化水,轻轻一碰就脱落。正确做法是:盆土完全干透后,沿盆边少量浇水,避免浇透。
2. 盲目施肥“烧死”
夏季多肉生长停滞,此时施肥会导致根系无法吸收,肥料在土壤中发酵产生热量,灼伤根系。施肥后1-2天,叶片会出现焦尖、卷曲,严重时整株枯萎。夏季应完全停止施肥,等秋季气温下降后再恢复。
3. 错误遮阴“闷死”
怕多肉被晒坏,有些花友会用塑料袋或厚纸板完全遮挡阳光。但过度遮阴会让多肉缺光徒长,茎秆细长、叶片稀疏,同时通风变差,叶片易感染霉菌,出现黑斑、腐烂。正确遮阴是:用遮阳网挡住正午强光,保证早晚有散射光,同时保持环境通风。
4. 换盆换土“折腾死”
夏季是多肉的“脆弱期”,此时换盆会损伤根系,加上换盆后根系需要适应新土壤,而高温环境会让伤口感染细菌,导致缓苗失败。换盆后若浇水,还会加速烂根,表现为植株倒伏、叶片大量脱落。夏季应停止换盆,等9月气温稳定后再进行。
总结
夏天养多肉,关键是“少折腾”:控制浇水、避免施肥、适当遮阴、保证通风,就能避开大部分风险。前4种非人为因素可以通过提前预防(如挪到通风处、暴雨前搬回室内)规避,而后4种人为操作则需要管住手,别因“过度关心”好心办坏事。你的多肉夏天经历过哪种“危机”?快来对照调整养护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