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武汉院士口述录 第二篇】谢礼立⑤

武汉教育电视台
原创
科学 人文 知识 智慧
收藏

四、致力国际合作:构建框架体系 助力全球减灾

作为联合国特设专家组专家和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称“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谢礼立受联合国派遣,先后到过近50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防灾减灾协作工作。通过经年累月的工作与研究,他提出了“ABC”防灾措施框架以及“4P”“4R”等措施,被联合国专家组广泛采纳,对世界地震灾害预防工作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提及在此期间的主要工作和贡献,他这样说道:

在任职联合国科技委专家期间,我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帮助构建国际防灾减灾合作的框架和推行切实可行的防灾与减灾措施;第二是代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有关防灾减灾效益的研究,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国情采取优化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实现用最低成本取得最大的防灾减灾效益;第三是协助世界银行开展对受灾国家经济援助的评估工作。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环境以及遭受灾害的情况和性质差别很大,各国对待灾害的态度更是千差万别,因此要开展防灾减灾合作的困难很大。为此,我提出了一个方案最终被科技委认可并采纳。核心内容包括:一是提高各国民众特别是各国政府的防灾意识;二是强调“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别要明确指出哪些预防措施对防灾减灾最有效;三是在哪些领域可以开展国际或地区合作。并且,我将这个框架的核心内容概括成十分简单的三个英文字母“ABC”,将种类繁多的各种灾害的有效防御措施,概括成“4P”和“4R”,全部内容就是“ABC+4P+4R”。

所谓“ABC”,这里“A”代表的是英文“Awareness”,它的意思就是要提高防灾意识。也就是说要减轻全球的灾害损失,必须首先在提高防灾意识方面搞合作。要通过合作使世界各国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统一认识:第一,要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危害,不能听之任之;第二,要破除对自然灾害的“天命观”,要认识灾害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是上帝的惩罚或命中注定的,完全可以避免、预防和减轻;第三,预防和减轻灾害是各国政府的基本职责,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政府;第四,减轻灾害的后果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通过立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第五,减轻灾害的后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五个观点,就叫防灾意识,也是我们到各个国家去推动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的基础,必须要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强调并反复宣传。

字母“B”的意思是“well prepared Before the event”,就是防治灾害要以预防为主,要在灾害发生之前把有效的防灾措施予以贯彻落实。一般来说,防灾措施有两类,一类是灾害发生前的措施,另一类是灾后措施,即灾害发生以后可能也要采用的措施。

灾前措施可以概括成“四个P”:第一个P代表 Planning,即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防灾减灾规划;第二个P代表Prediction,要预测、预报未来可能发生灾害的时间、空间、强烈程度以及危害程度;第三个P代表Prevention,即预防,包括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预防,工程防灾措施是指使用工程手段的防灾措施,比如对新建造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要按规定做好抗震设计和施工,对已有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等,非工程措施是指包括立法、执法,紧急疏散和逃生的演练,救援物资的储备,自救和互救的培训,灾害及其防治的科普教育等活动;第四个P代表 Pre-warning,意思是预警、应急准备、建立预案等。

灾害发生后的措施归纳起来叫做“四个R”。第一个R代表Rescue,指的是抢救受害人的生命;第二个 R代表Relief,中文意思是救济,指对受灾人民进行各类帮扶活动,如提供临时居所、卫生的饮用水、粮食或食品、御寒的衣服和棉毯用品以及必要的医疗和医药用品等;第三个R则代表 Re-settlement,即重新安置,原有的房子倒了或是被水冲了,不能住了,就需要将灾民安置到新的地方;第四个R代表 Recover and Reconstruction,即恢复正常的秩序和重建新的秩序,包括清理和修复受损甚至倒塌的房屋和基础设施等。

所有的准备工作,无论是用于灾前还是灾后,都必须要在灾害发生之前准备好、安排好,一旦发生灾害才能确保及时有效运作。所以这个“B”,就是指要事先做好准备。只有在灾前把这“四个P”和“四个R”工作准备好、安排好,才能称之为“预防为主”。这些是非常具体的指导,几乎把所有的灾害防控措施都概括进来了,每一条都很必要。

最后一个英文字母是“C”,它是英文字母 Coordination 和 Cooperation的第一个字母,是指协调和合作。各种灾害往往都是突发而来,要成功应对突发的灾害事件,必须要有关方面做好统一协调和互助合作才能取得成效。大的灾害,就像2021年7月郑州发生千年不遇的大暴雨,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一定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合作。

总体而言,我提出的“ABC”以及“4P”和“4R”的观点,得到了当时联合国专家组和科技委的一致认可,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言简意赅便于推广,就直接采用了,同时这也作为我们国际合作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

第二项工作是与世界银行合作。世界银行也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合作十年”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与机构。一旦发生灾害,免不了救灾、恢复和重建这三件事。这三件事哪件都离不开经费。世界银行在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充当了一个提供经费的角色,尤其是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所以我们跟它也有合作。在当时,世界银行对于要不要搞防灾、防灾是否有效益,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防”为主,认为从经济角度看预防灾害要比救灾的效益更高;另一种观点是以“救”为主,认为防灾工作覆盖面广费钱,救灾工作覆盖面明显要小自然省钱,因此提倡以救灾为主。对于这两种观点,专家们通过各种模型计算和分析,最后的研究结论是: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救灾比防灾更省钱。经过我和另外一些专家们的努力,最后还是坚持了预防为主的理念,防灾、救灾孰优孰劣不能仅从经济角度看,更要看到社会效益,特别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生命价值难以用货币来衡量。正如我在“4P”和“4R”的观点中强调的,应该普遍做到以预防为主,将救灾作为一个辅助措施。一旦防灾工作没有做好,可以通过救灾辅助措施来补救。另外,我们也强调,如果能把很多防灾措施做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会提高很多。

第三项工作跟我们国家有关。1989年很多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中断了与中国的往来,其中也包括世界银行这一重要机构。同年10月,我国山西大同—阳高发生地震,地震规模不是很大,但造成了一定损失。地震发生后,世界银行逐渐产生与我国恢复联系的意愿,但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机会,于是提出以援助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为契机,来恢复与中国的联系。为此,世界银行组建了一个灾害评估组到山西来评估地震造成的损失,初步计划向中国提供1000万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当时我也被世界银行聘为灾害评估组成员来到山西。通过与各方面的协调沟通,我们最后成功完成评估工作,而且把无偿贷款的金额由原来计划的1000万人民币增加到3100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