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俊龙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管检验师
审核:余志强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技师
“医生,我的指标超出参考范围了,是不是得病了?”这样的疑问在门诊屡见不鲜。但事实上,医学检验中的“参考范围”是一个统计学概念,而非绝对的健康标准“正常值”。今天,让我们用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常见的医学概念,帮助大家解读检验报告。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参考范围?
简单来说,参考范围就是在特定健康人群中进行的大样本检测(通常≥120人),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出的中间95%数值区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参考区间”。例如,血液中的钾含量参考区间是3.5~5.5 mmol/L,意味着:大部分(约95%)健康人的钾含量在这个范围内,但仍有5%的健康人群会自然超出该范围。
二、为什么“参考范围”≠“正常值”?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1.个体生物学差异
√遗传因素:如某些人群血红蛋白基线值天然偏高或白细胞数略高
√生理状态:如孕妇的多项指标与常人存在显著差异
√生活习惯:如长期运动者静息心率普遍偏低
2.统计学的本质特征
参考区间的制定基于“健康人群中95%”的数据,必然存在5%的健康人群数值会落在这个参考区间外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的生物学变异。
3.检测方法的差异性
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检测系统,可能存在检测原理差异、校准品溯源差异,或者因检测设备、试剂、操作方式等的不同,导致参考区间有所差异。
三、检验报告的科学解读指南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1.单次检查结果轻度异常(略高或略低),说明你的身体有问题了吗?
答:如果检测指标超过或临近参考范围的上限或下限,我们要做的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与该项目相关的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同时,可能需要在一段时间(比如1~2周)内复查,看结果是否出现变化。
2.多次检测后还是持续异常,但没有临床症状,该怎么办?
答:若多次检测结果仍持续异常,建议专科就诊,并携带历史检测报告进行对比。若仍无症状,可在医生的建议下,3~6个月进行定期复查。但应注意,若某次检查结果突然有较大变化,需引起足够重视,应立即就医并记录相关症状表现。
3.某些结果高或低就一定存在异常吗?
答:不一定!例如,血脂检查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被称为“血管壁清洁工”,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它轻度增高可能反而是好事。肿瘤标志物偏高或偏低,则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4.检测结果都在参考区间内,能百分百说明我是健康的吗?
答:不能!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导致艾滋病的病毒)检测存在窗口期(4~12周),此时抗体为阴性,但病毒是存在的,具体情况需结合病史、症状等。
四、正确看待检验报告,让健康回归理性
医学检验是健康的“风向标”而非“判决书”,理解了“参考区间≠正常值”,我们就能更理性地看待检验报告。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检验报告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的“切面”,是拼图中的一块,并不能完全代表你的健康状况。以下几点建议请您记好:保存历年检测报告,建立个人健康基线;异常结果需由临床医生结合症状判断;定期体检比单次检测更有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少一些“过度解读”,多一些科学认知。让我们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检验报告,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健康。